English

布尔乔亚生活起源

2002-10-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连载小说的诞生

1836年,法国媒体大亨吉拉尔丹创立《新闻报》,率先刊登连载小说(roman-feuilleton),销路立即扶摇直上。主要是法国大革命后,教育日渐普及,出版业十分发达,因此阅读风气更大为提升。面对新时代的来临,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仁·苏、大仲马、雨果,相继向报纸供稿,此后个个都跃居畅销作家之列,日进千金。

过去小说单价十分昂贵,民众根本负担不起,只能向租书店借书,而小说家在杂志写稿也没有稿费。自从巴黎歌剧院老板贝侬创立《巴黎评论》后,开始支付稿费,拉拢一些作家,以提高杂志的销路。因此,巴尔扎克、雨果便先后亮相。

《新闻报》问世后,巴尔扎克的《老女人》成为每天连载的小说。对他而言,先连载,后出版,可以一稿两用,收入将大为增加。同时外科医生欧仁·苏也投入创作,并积极为下层民众代言。1842年,他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在《争论报》连载,历时一年。影响所及,激励雨果撰写《悲惨世界》。

以前报纸只有评论栏,吉拉尔丹改版后,代之以连载小说,结果销路大增。贝侬也如法炮制,收购《宪政报》后,亦力邀欧仁·苏供稿。一开始,他根本看不上眼,但贝侬出价十万法郎(折合台币三千万),小说《流浪的犹太人》乃正式登场。这部作品包含耶稣会的阴谋、异国风情、善恶对决。每天的连载一到结尾,总会制造悬念,使读者急于要了解隔天的续篇。欧仁·苏的小说使《宪政报》从3,500份拉抬到20,3000份,而广告收入竟高达30万法郎。此后,大仲马与乔治·桑也开始撰写新闻连载小说。

看来,吉拉尔丹与小说家的通力合作,证明文学作品可在市场大行其道,同时宣告作家也可自力更生,不必再仰赖王公贵族的赞助。

游乐园

游乐园是欧洲人的创意,但是孕育过程中从王公贵族的庭园吸取不少灵感。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与一群贵族成天在凡尔赛宫里吃喝玩乐、载歌载舞,尤其是夜幕低垂时,歌剧与芭蕾舞便粉墨登场,外加烟火助兴。为了宣扬王威,也开放民众入内参观。看来,凡尔赛宫就像一座大型游乐园,只不过对平民而言,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18世纪一登场,游乐园在英国诞生。在一座大庭园里,民众可以悠游其乐,享受散步的乐趣。一般说来,园中大多有保龄球场和网球场,也有摊位供应饮料。有些游乐园为了招徕顾客,更设立小酒馆、咖啡厅,并提供水疗设施。当时,伦敦的“新春游乐园”于1728年亮相,一时之间各地民众蜂拥而至。在庭园内有棋盘式的步道,中间有一座三层的娱乐馆不但有王冠的外表,内部更不时邀请知名歌手前来演唱。此外,也仿效凡尔赛宫施放烟火,以强化娱乐效果。但在生意兴隆之际,不免龙蛇混杂,尤其是小偷与娼妓经常出入,最后治安当局以风纪为由下令该园于1840年关闭。

自19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各地相继举办博览会。在会场中,除了展示商品外,也提供机械化的游乐设备。1893年,芝加哥举办万国博览会,并推出摩天轮以娱民众。后来,美国的游乐园、儿童乐园、主题乐园也相继推出云霄飞车、海盗船、旋转木马等娱乐设备,使民众有晕眩的新奇感受。

看来,民众进入游乐园玩玩游戏,确是一种消费行为,而在玩乐时倒可以跟压力重重的现实生活保持距离,以得到暂时的解放。

餐厅

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大革命,巴黎市民解放巴士底狱。3日后,康德公爵逃往国外,但他旗下的主厨罗拜尔却在黎塞留街104号开设餐厅,并招收新弟子。此后法国料理便迈入新纪元。根据统计,在革命前,巴黎的餐厅还不到50家,但40年后竟暴增到3000家,每天填饱巴黎市民的胃袋。

餐厅的法文restaurant在18世纪意指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食物。后来,许多店家供应由蔬菜和鸡牛羊烹煮而成的肉汁,re staurant便衍生新义——餐厅。一般而言,民众大多缺乏炊事设备,因此有些便到朋友家用餐,或在宿舍里用餐。例如,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主角所居住的伏盖公寓有供应餐点。此外,有些人也乐于向外食店订购餐点。不过,革命后,许多贵族旗下的厨师相继在巴黎开店,因此餐厅的顾客日渐增多。

革命后,高级食品店也相继开张,如知名的苏维食品店,供应各地的高级海产和水果。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各地物产要销到巴黎非常不容易,但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大力扩展法国的铁路网。各地的蔬菜和乳酪也因铁道而销往巴黎。接着,巴黎和波尔多的铁路一连接之后,大批红酒更相继在餐厅登场,后来巴黎万国博览会一开幕,葡萄酒更有分级制。

此外,1883年,厨师的地位因日渐获得认可而使得料理学校也相继登场,《料理艺术》杂志也创刊。当时的大厨哥隆比耶创立料理研究协会,同时开设小型图书馆,以便廉价出租料理书。他还开设料理讲座,内容是教导学生烹煮各种料理。看来,基于各种条件的配合,法国料理到了19世纪末也就更加精致。

缝纫机

有些台湾家庭仍保有旧式缝纫机,因为它过去是女子的嫁妆。缝纫机在西方经济的发展中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19世纪末期,廉价的缝纫机大量普及后,成衣开始席卷英法美三国,导致手工裁缝面临失业的窘境。一般人较为熟知的是胜家牌缝纫机,但最先发明的则是法国人迪莫里耶。他本身是手工裁缝师,以机器代替人工却是他的梦想。经过日以继夜的研发,他于1829年推出第一部缝纫机,其速度是人工的6倍,隔年更以80部的设备开设成衣工厂。当时,法国进军阿尔及利亚,需要大批军服,以致迪莫里耶接获大笔订单。

然而,好景不常,一群手工职人深恐饭碗不保,于是冲进他的工厂,捣毁所有缝纫机,因此迪莫里耶只好歇业。19世纪中叶,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下令奥斯曼进行巴黎大改造,并发展资本主义,奖励民间投资。为了促进产业发展,1855年,举办巴黎万国博览会。在会前,拿氏对他鼓励有加,评要他参展。他与业者马里扬合作,对缝纫机改良之后,便决定参展,但美国的胜家缝纫机也躬逢盛会。在大会闭幕时,两种品牌都荣获金牌奖,但胜家操作起来,速度则快出许多。因此胜家牌日后获得许多业者的信赖。看来,迪莫里耶真是时运不济,他于1857年逝世,大量生产之梦随之幻灭。

其实,胜家缝纫机于1844年推出后,大家将它视为一部观赏用的机器,十分有趣。然而,胜家以每月分期付款的方式招徕顾客,此后生意乃蒸蒸日上。为了扩展业务,胜家更在加法德英等国设立分厂。尤其是,在格拉斯哥的工厂日益扩大后,到了1877年,英国有160家门市销售胜家牌缝纫机。日后,英国的成衣厂内部,不管是外套或内衣,都以缝纫机制造。回顾过去,缝纫机的问世,导致成衣业的急速发展,但手工裁缝师的生活却是雪上加霜。

铁道文库

台北的捷运开始营运后,各车站内的书店相继开设,或多或少也带动读书风气。回顾过去,车站书店诞生于英国,其背后的催化剂是铁道旅行。至于店内则供应报章杂志和铁道文库,而后者也就是便于携带的口袋书。

1830年代,英国人开始热中于铁道之旅,但待在密闭的车厢,不免感到沉闷又无聊。以前,旅客一出门,当然要搭乘敞篷马车,座位狭小,大家紧邻而坐,很容易以互相聊天打发整趟行程。德国学者希维尔布希在《铁道旅行的历史》中指出:铁道出现后,旅客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起了大变化,坐在马车上,前后左右都可以看到周遭的风景,而自己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但在火车内,只能透过窗户看到旁边的风景。如此一来,在马车之旅中,旅客眼前的风景便化为车厢内的文学空间。换言之,在整趟火车之旅中,旅客开始以阅读来排遣无聊。

此外,造纸技术大为进步,价格就大幅滑落。而德意志的肯尼希于1811年取得高速印刷机的专利权。3年后,《泰晤士报》率先进口这种机器,印刷报纸。显然,廉价的纸张加上高速印刷机,使得脑筋灵光的商人投入设立车站书店和出版的行列。

首先,约翰·德兹在站内设立租书店,接着,史密期于1848年开店贩卖书籍和报章杂志。而鲁特居出版社更推出“铁道文库”,既便宜又易于携带。在这套丛书中,美国的库柏、霍桑和法国的大仲马等人的小说也相继登场。这股热潮更延烧到20世纪。如丹特出版社的“人人文库”和亚伦·雷恩的“企鹅文库”也受到读者的喜爱。而企鹅文库中的五种莎士比亚剧本,也被选为教科书。

地下铁

1987年,伦敦地铁的国王十字路站突然爆发火警,所有木制扶梯都付之一炬,在消防当局调查后,发现起因是民众乱丢烟蒂,才酿成灾祸。往后,各站的扶梯一律换成钢材,并且严格执行禁烟规定。尽管这次火灾引起乘客的惊慌,但伦敦地铁仍有傲人的特色:除了是英国人的创举外,在二次大战期间,市民将它当成防空壕,以躲避纳粹的空袭,而且政府更在沿线铁轨上设立军用品工场。

可见伦敦市民因地铁而受益匪浅。但在地铁建造之前,当局仍要面对一波波的反对声浪。回顾过去,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水晶宫万国博览会,此后便荣获“世界首都”的美名。伦敦虽然令誉远播,但交通问题一直无法改善。因此,市政府法规会主委皮尔森乃提议建造地下铁,以纾解交通阻塞。在讨论期间,许多官员大力反对,究其原因,一来挖掘地道,沿线房屋可能会倒塌;二来不断地开挖,无疑是冒犯神明;三则对岸的法国宿敌可能也会挖一条地道,接通伦敦地铁,大举入侵。

后来,皮尔森再三向皇家咨询委员会强调:盖地铁应以利益为考量,不要在乎其他空泛的理由。在获得同意后,伦敦地铁乃开始动工。最后,世界第一条地下铁终于竣工,1863年元月10正式通车,起站是帕丁顿,终站则是商业区法灵顿。

伦敦地铁发展到现在,已经颇具规模,只要办一张长期票或周游票也可以搭双层公车。但1990年代,爱尔兰共和军经常向地铁当局电话告知在某地的铁轨下埋设炸弹,乘客只好下车展开长途步行,才能进办公室上班。看来,这是政府当局所始料不及的。(摘自《万象》2002年9月、10月号,辜振丰 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