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惊天差价断送豪华套书?

2002-10-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傅江 我有话说
原本标价数千元的精装套书为什么现在却以不足原价十分之一的价钱出售?出版社这样做到底还有多少利润可图?商家和出版社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利润空间?如果我们了解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会怎样看待现今的图书市场?我们会接着问,如果在这样的低价面前,书商和出版社依然有利可图,那么当初的天价究竟是为了愚弄谁?如果事实证明这样的定价下边已经没有利润可言,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精装套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这同样带给我们稍显沉重的思考:我们出版业的市场化到底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书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考虑

首先引起记者注意的是一则刊登在2002年8月30日北京一家大报的广告,这则“珍藏图书特价展示屋”的广告几乎占据了该版一半的版面,其中列出了50多种大型精装礼品书,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图书原来的定价大多在千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三四千元,然而现在的“特惠价”都在二三百元左右。其中一套标明由一家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短篇小说全集》原价3,780元,现在只售440元。记者随后按广告上的电话联系到了售书的这家公司,这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保证,广告上的图书绝对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正版书,质量完全可以放心,而且这些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都绝对上乘,并表示如果一次购书10套以上还有更大的折扣。记者试探性地询问这些图书为什么这么便宜,这名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些图书都是直接从出版社特价带过来的,所以能够把价压得这么低。

同样的广告,记者在中国图书网的最新降价专区里也看到了,而在北京的中国书店内也大都能看到类似的图书正在低价销售。记者从中国书店了解到,这里的精装礼品书也是采取直接向出版社进货的方式取来的,完全能够保证质量。但书店承认现在的销售并不乐观。

谈到精装礼品书的销路,一个个体书商的解释可能更具冲击力。按他的话说,这些精品书定价之所以高,就是给批发商和书商留下赢利的空间。高定价,低折扣还可以给人一种便宜的感觉,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而且,书价打折,开发票却可以实打实的。至于发票拿回去可以有什么用途就不言而喻了。

记者发现同样内容的书,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也有销售,但是并没有折扣。图书大厦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对于购进此类图书的品种和质量都有严格的把关,而消费者到此购书所看重的也是这里独一无二的质量保证,所以不用靠打折扣吸引读者。对于其他书店的打折销售,她表示,无论别人怎么做,图书大厦只会坚持按照自己的原则来办事,保证信誉是第一位的。对于此类图书的销售,图书大厦表示了乐观,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不如一般图书流通快,但每天都有卖出的,消费群体也比较分散,所以对这种书的前景并不悲观。

出版社:难言之隐讳莫如深

按照记者在报纸广告和中国图书网上搜集到的信息来看,出版并销售这种精装礼品书的出版社就有20多家,集中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限于和受访者的约定,记者在此不能列出他们的名字,但这里却可以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精装礼品书的出版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也不是一个在旦夕之间可以形成或者可以解决的问题。

记者按图索骥找到了一家位于内蒙古的某出版社。记者询问这里是否曾经出版过诸如《中国古典小说传世精品》一类的图书,市场上这样低价的销售会不会是别人借用其名义出版的盗版书?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类似的精装套书该社几年前曾经出版过一批,这套书在没有看到的时候不敢贸然断言是否正式出版物。谈到这种图书的发行,这位工作人员好像有很多话要说,他告诉记者,该社的精装书销售比较一般,由于定价较高,当地的消费水平难以承受,而同时又有外地的精装书低价进入内蒙市场,对该社的销售冲击很大。因此该社的精装书也不断地试图开拓省外市场。对于出版社出版此类图书的前景,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该社几年前由于对读者群的调查没有明确的概念,市场理念模糊,看到别的出版社出版这种图书就跟着做,忽视了这种书在当地乃至全国市场上的定位。定价、消费主体的定位都有偏差。“我们现在的图书选题已经由过去的粗放式转向了细化,也就是要努力避免类似的失误。”谈到现在的低价推销,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的出版社不会有那么低的折扣,虽然改变了发行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但绝对不至于低到原价的两成。他认为价格的调整应该有个度,一些出版社的低

价推销有恶性竞争的嫌疑,“现在的图书市场比较混乱,尤其是图书批发市场。”他呼吁,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图书价格标准体系,以纠正现在的这种行业内的不正之风。

另外一家位于北京的出版社对此话题更加的慎重。在记者做出了各种的保证之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简单的采访。这位负责人透露,这种低价推销的情况由来已久,1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是从一种行业图书系统发行上演变过来的,高定价、低折扣,业内的人对这个话题都很敏感。”虽然国家前几年禁止直销和传销,但这种情况近年来在图书领域又出现了。他同时指出,这种图书因为一般的成本都很高,所以被盗版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这种书火的时候已经过了,现在的利润空间很薄。但由于出版社出版这种图书一般没有版权方面的顾虑,只是利用已有的出版资源,不必在策划选题方面投入太大的精力,所以很多出版社还在出版这种书。对于这种图书的前景,这位负责人表示,短期之内不会消失,但肯定也火不起来。从越是欠发达地区这种图书的出版和销售越好来看,这种图书的市场状况肯定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乃至体制方面的原因,是一种社会的衍生物。“或许在将来的几年里,国外出版资本介入中国市场后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

市场:究竟在哪里?

精装礼品书的定价动辄千元以上,这并不是一般消费者能轻易接受的,那么作为图书消费的另一主要渠道,图书馆的态度又如何呢?

国家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的李先生对记者说,按规定全国各家出版社的正式出版物都要向国家图书馆缴送,所以不牵扯高价购进的问题,但由于这种图书的定价一般都比较高,出版社是否都按规定缴送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定价是否过高则是出版界的事,与国家图书馆无关。

而北京大学图书馆则表示,这种图书该馆一般都是不买的。一方面是价格太高;另一方面,这些图书的内容上没有新的东西,只是重新包装一些已经具有影响的名著,北京大学图书馆大多已经具备,只是图书形式不同而已,豪华包装以后价格水分比较大,北大图书馆一般不会考虑购买此类图书。海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即使是在前边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内蒙古也只是几家新成立的图书馆向那家出版社购买了几套精装图书。

既然大多数图书馆对于精装礼品书都没有太大的兴趣,那么这些书是否受一般读者的青睐呢?

在采访中,记者随机访问了一些书店的顾客。在他们看来,精装套书似乎离他们的需要更加遥远。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一层,一位中年男士向记者解释自己不会购买这种图书的理由,他说,这种书只靠包装来赚读者的钱,在内容方面没有太多的新意,一些单位用公费购买还行,作为个人消费他更乐意购买一些新颖的畅销书。一位大学生向记者表示,这种书远离学生消费群,要知道学生才是图书消费的主体。这种精装书不仅内容陈旧,价格昂贵,而且包装庸俗,真正爱书的人往往更喜欢读一些包装朴实无华的书,这种书即使摆在图书馆也不会吸引太多的读者的。记者提到一些书店正在低价推销这种图书,他是否会考虑购买,他仍然表示不会去买,“这些书的内容在图书馆都能够查阅,而且买回去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陈列。”

但也不完全都是否定的声音,在中国书店,一位中年女士就对这种书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她认为如果遇到自己所钟爱的图书,在这样低的价位下,她会买回去,虽然并不一定会细细地看,但摆在案头也是一种享受,何况和其他的一些室内装饰品比起来,精装书更能给人一种书香之气。

由此看来,精装书既不能大踏步地走进图书馆的馆藏,也不能昂然步入普通消费者中间,那么是否注定要长久地伫立在书店的橱窗或展台上呢?精装礼品书是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就如一些媒体所指出的,到了尽快将此种高价书清出文化市场的时候了?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精装礼品书注重形式,求全、求精美,本来是有一定市场的,对一些出版社利用已有的出版资源,重新整合,丰富出版物市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问题在于标价一味虚高,脱离实际,近似暴利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大批出版社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使得这类图书的市场变得非常混乱,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行业乃至社会腐败问题,已远离这种图书存在的初衷了。现在的低价推销已经表明,出版物市场缺乏规范,尤其是在价格的制定上脱离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律,和国际市场也无法接轨。精装礼品书更像一面多棱镜,可以提供给人们更多的思考。至于精装礼品书真正的出路,或许在于调低其定价,科学合理地核定其利润空间,把握住出版社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在出版策划选题上多下工夫,不要追求暴利,而是踏踏实实地为读者和社会奉献更多的图书精品,这样精装礼品书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