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状元书:热潮过后的反思

2002-11-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李鹏 我有话说
每年的高考都会造就一批状元,而这些年轻的学子们也会因为其优异的成绩成为各出版社追捧的对象。状元丛书的效果是否真的跟他们所描述的那般神奇呢?

读者,渐趋于理性

一位正在海淀图书城翻阅一本《北大清华理科状元谈高考》的高中生告诉记者,她现在对于这些铺天盖地的高考状元书已经有点厌烦,自己周围的同学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主要是因为总感觉高考状元离自己太远,另外大部分这类书籍的内容都显得有些雷同,要么就是介绍一些大同小异的学习经验,要么就是介绍自己的生活,有点状元自娱自乐的味道,跟考生的生活离得比较远,内容显得太虚了。但是她表示,对于一些比较好的确比较实用的书籍,她也会买回来看一看。“毕竟,人家是状元么。要真能学来东西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北京八十中的一位老师也跟记者说,他平时可能会用状元来激励学生,但是还是希望能够有参考的借鉴。对状元的盲目崇拜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一位高二女生的家长则对一些状元书的宣传方式表示反感,“似乎总在教育我们必须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好像不这样就不行。不这样这些孩子就成不了刘亦婷,成不了状元!”她表示,这类书籍她一般都不会买,她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子女,“总能够成材的,我相信我的女儿。”

出版社:逐渐改变着眼点

面对读者的这些反应,出版社也不会无动于衷。一些出版社已经悄悄的退出了状元书的市场。曾经出版过《北大清华高考状元易错题题典》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关人员就表示,这套书已经因为某些原因停止发行。以后原则上也不会再次介入这个题材的市场。而曾经推出了《高考状元阅读书系》的接力出版社,也在悄悄的调整自己的出版方向。该出版社的编辑李子然告诉记者,接力所推出的状元系列丛书,避开了千篇一律的介绍学习经验或者描述成长历程这些题材,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状元,希望能够尽可能展现状元们生活化的一面,让状元们从几乎被神化的光环中走出来。而另外一些出版社则在“实用”上做足了状元的文章,在这类书籍中,状元们不再空泛的谈论学习方法之类的东西,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于每一道具体的题目进行最直接的解答。这样的效果究竟如何,编辑人员都表示需要等待市场来检验。

教育专家:状元的指导意义有限

北师大的一位教育专家认为:状元无疑是同龄人中间的佼佼者,但是具体到这类书籍,其指导意义远远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大。一方面,状元的产生具有偶然性,即使是完全复制出当时的所有的环境,也未必可以顺利地再造出另外一位状元。造就好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甚至有很多属于无意识的因素,就是状元自身也很难说出究竟是哪一种或者几种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他们的指导意义终究是有限的。如果把这些书籍看作是一种借鉴,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取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盲目的迷信“状元效应”,一味地的单纯模仿,很可能会造成邯郸学步的恶果。他建议一些家长和学生,还是以学校教育为本,踏踏实实的遵从老师的指导稳步提高,逐步地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方法来。“不要企图在这些书里面寻找什么终南捷径。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状元。”

状元说法:我们有自己的原则

针对状元出书,记者曾经走访了清华北大的一些同学。绝大多数同学的反应很平静,认为状元出书是一种个人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人也承认这几年状元被吵作的有些过热了。北大法学院的一位高考状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他坚决反对任何炒作状元的商业行为,状元并不比其他学生有更多的过人之处,他们在考场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有资格成为中学生的导师,他们也许有自己独到的学习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未必具有导向意义,中学生要想有所收获,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学习,不要迷信“状元”。

清华大学电机系的一位同学是陕西省1998年的理科状元,他告诉记者,他并不反对状元出书,他自己也曾跟一家出版社合作,参与过一套丛书的编写。状元出书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关键在于质量。他并不喜欢给别人指手画脚地介绍什么经验,只是希望这样的一套书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出版之后能够真正的对读者有所启发,有所帮助,能够“还状元以普通人的真面目”,他觉得这样就很好。

新状元们大都会成为人们视线中耀眼的明星,也会成为各个出版社的新的新宠。但是,人们的热情终究是有限度的。在本次的采访中,状元丛书内容的空洞和雷同是最被读者们所诟病的问题,还有一些状元丛书动辄以权威自居,也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反感。作为“高考经济”下所衍生出来的“状元经济”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但是在现在的形势下,如何将这块蛋糕吃好,无疑是社会各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