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燕园·另一种生存

2002-11-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胡丽端 我有话说
很多年来,也许是从读三毛开始,我们热衷于使用“流浪”这个词。外地人走在京城青砖绿瓦的老街上,总有自诩为流浪的体验。北大燕园的草坪上,也常有人抱着吉它弹唱:“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但歌者严格来说有流浪之心而无流浪之行。而在不远处,真正的流浪者淡淡一笑,起身而去。

每个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流浪者,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燕园的流浪者则有些不同,简单地说,他们的流浪是为了栖息。他们没有工作,有的靠偶尔打工来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有的我们则根本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活来源。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甚至学历还不低。穿梭于燕园狭窄道路的车辆人流中,他们匆匆忙忙赶去听一个讲座,或者与结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在最廉价的小饭馆里讨论一些深奥的问题。

北大附近有一些迷宫一般的小胡同。曲曲折折的道路,简单得甚至有些寒碜的建筑,偶尔会冒出几株开得正艳的月季。这里的房子大多是用来出租的。里面的房客,除了外地来考试的学生,其他大多就是这些数不清的肉体流浪者和精神栖居者。

我曾参加编辑过一份学生刊物,上面刊登的是一些青春期单纯而真挚的文章。曾有一次,一个蓄着浓密胡须的男子来到我们的编辑部,要走了两期刊物。他的年龄看上去并不很大,凌乱的胡须却显露出了岁月的沧桑。过了几天他再次来访,留下了圈圈点点的刊物和一束鲜花。卡片上写着:“文学救国。我相信,没有去做;你们在做,却不相信。一个过客。”那时的我们竟突然涌现一种感动而悲凉的心境。

除了一些愤世嫉俗者,许多流浪者是在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和纯净的感觉。我在一家偏僻的小茶座里结识了一位流浪者,他的睿智让所有见过他的人都目瞪口呆。对自己的生活,他有一套哲学式的解释,并充分地享受到这种生活所带来的快乐,真正浪迹江湖的生存方式,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永不放弃的追梦者。我们常常玩笑似地说:某位未来的海德格尔或斯宾诺莎此刻正混迹于燕园众多的流浪者中。

也许很多人都曾有过流浪的梦想,认为那是一种浪漫而自由的事情。实际上,流浪者洒脱的外表下还有许多心酸的故事呢!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从几千里外的异地来到北京城,为的是让首都的教授认定他的一个科学发现,却四处碰壁。他不甘心,从此总是踟蹰于燕园秀丽的景色中。一个年轻的流浪歌手,动情地唱着他孤独的歌,却面对一片空荡荡的座位和寥若晨星的听众。他来自古都西安,从一个古都到另一个古都,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自然很少有人去关心,更少有人真正地懂得。

我记得传说中有一个叫西缅因的教士,他在沙漠中修建了一根高高的圆柱,顶端只够一个人站立。而他的余生,就正是一直站立在那根柱顶上,为的是能与他心中的上帝更加接近。而散布在燕园附近的流浪者们,是否也正是为了与一种抽象的精神接近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