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化

2002-11-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石云 我有话说
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

走进新世纪,世纪各大政治力量的脚步迈向何方?美国称它将以经济科技的领先地位继续雄霸“世界第一强国”;欧盟共同体在与美国抗衡中力量占据世界重量级地位;日本精心谋划着由经济大国升格为政治大国;俄罗斯已东山再起重振昔日雄风。这一切都是在全球化的框架里,这一切都围绕着同一主题发展竞争。

当新世纪的钟声回荡全球时,中国共产党正在总结80年,前瞻新世纪。新世纪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对全球化问题更加关注,“当代的全球化是各领域、各方面的全球化模式实现了历史性汇合与集中的独特时代,这些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和治理、军事事务、文化联系以及人口迁移,并且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及各国都面临的全球环境威胁。全球化中的文化碰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震荡。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在全球进程中实现本国的现代化,所遇到的问题将是多方面、多历史时段错综复杂的。问题就是挑战。回应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而能否很好地解决我们遇到和将遇到的问题,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全球化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说到底,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问题意识”,通过自我批判更为准确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方能赢得挑战,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

全球化下思想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东西文化碰撞、不同价值观念冲突,引发着人的内心世界中一场历时弥久的精神大地震。在这种斗争碰撞、冲突中,如何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的思想建设无法回避的最根本、最尖锐的问题,其至使中国共产党人正经受着诞生以来最为严峻的思想考验。其严峻性的突出表现,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蔓延滋涨。

腐败是价值观蜕变在行动上的表现。党内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一场极为严峻的思想政治斗争。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灵魂;对于政党而言;党的价值观就是党魂。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对于正确引导全党准确而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至关重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从现实和历史的要求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原则为指导,引导党员干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地规范党员干部的实践行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从更为广阔的文化意义上讲,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大转变中铸塑现代化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所组成的先进集体,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思想精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文化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

坚持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回应全球化中的思想挑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念建设,面临着四重任务:一是在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原则;二是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精神,顺应历史前进的要求,丰富发展自己的价值认识,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三是批判、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四是以开阔的眼界,汲取当代人类精神文化中的一切进步思想观念,建构先进文化价值观,使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社会的前进中,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第二章、价值认识的巨大飞跃与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第三章、改革开放中党内少数人价值的逆变;第四章、社会转型时期党内的理想信仰问题;第五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第六章、现代化进程中党性原则与商品经济原则的碰撞;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产党人义利观;第八章、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时代理论;第九章、领导改革的党必须改革党的自身建设;第十章、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实践与现代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在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政府对农业向来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农业改革率先启动,最早引进市场机制,使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加入W TO,将农业进一步融合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大框架中,有利于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必然承受到巨大冲击。充分利用加入W TO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必须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

本书着眼于国经济发展大局,在透视经济全球化及对中国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国情、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农业发展要件等方面内容的讨论,探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的境遇、利弊条件以及趋利避害的发展战略。目的是使中国农业这一弱质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增强竞争力,走向强大和发达,进行学理的探讨和研究,同时也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本书共计七章:第一章、经济全球化的中国视角;第二章中国农业国情分析;第三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政策要求;第四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五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战略;第六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业保护战略;第七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

中国日常问题

本书试图提出一种社会警醒,这种警醒的基本意义在于建构健全社会的基本框架,并对极端价值主义社会观给予学理剖析。所以,诸如日常理性、日常秩序、日常价值这类概念占有较大的辨析篇幅。作者反复告诉读者,平凡地活,普通地活,健康地活,正常地活,所有这些活法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富于积极意义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走”,只有偶尔才“跑”,尊重“走的价值”和倡导“走的意义”必然远胜于后者。

可惜人们总在情不自禁中追求“跑”的刺激甚至变态疯狂,这给健全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带来极大的现实危机。

全书共有十章:第一章:问题缘走;第二章、日常的涵义;第三章、极端挤压时代;第四章、后挤压时代;第五章、个人问题之一:欲望;第六章、个人问题之二:沉沦;第七章、社会问题之一:漂泊;第八章、社会问题之二:流行;第九章、社会问题之三:消费;第十章、日常生活的梦想。

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的回应

全球化是向世界开放、向事实开放、向未来人类的发展可能性开放的历史进程。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远不仅是对经济生活的根本性改造,还深刻地触及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格局。

在本书以“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的回应”为主题的写作中,笔者首先考察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对法律的挑战,借以回答:当今世界是否已经出现了法律“全球化”的现象和趋势?学者们分别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法律全球化”这一概念?“法律全球化”是否可能,在何种意义上可能等等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参与国际商事法律统一化进程,以及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变数,给中国法制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由此而来的一系列新问题,要求我们做出积极的回应,予以调整和解决,使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被湮灭。在实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经济与法律相统一、理性与现实相统一的终极目标的指引下,展望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全球法律文明体系和秩序前景、对合理的、可追求的法律全球化作出规范的描述。

本书共有六章:第一章、法律全球化是否可能;第二章、全球化、现代化视野下的法律悖论;第三章、全球法律秩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四章、法律全球化下的国家主权与国际法;第五章、加入W TO与中国法律的回应;第六章、全球化与中国人权宪政制度的国际化。

全球化与中国教育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时髦词语。

全球化一旦由经济、科技的领域,通过政治的中介而渗入到文化领域,它也就深入到了人类精神的深层,全球化也由此具有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深远意义。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人类的理性与智慧必须在两个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第一,坚持、不能放弃对全球化的理性反思和价值判断;第二,审慎地确立应对全球化的基本文化立场。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学事实,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精神实质或独特在于,它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为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的。这其中包含着两层意义:第一,教育的发生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时代背景为教育的发生预制了它的视野和框架。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人之形象,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教育。第二,教育总要发挥它自己的主体性、超越性,通过它所培养出的新人、所创造出的新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前进和人类的进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这一问题域将激活我们已有的关于教育的知识储备,从一个新的视域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走向;另一方面,这种追踪学术前沿的意义将使我们的教育学具备真正的时代特色。

本书融时代精神与理论创新于一体,在全球化——本土化“的辩证互动中,在历时态与其时态的时空交融中,以开放的视野、反思的态势,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当代中国教育学话语。此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全球化冲击下的中国教育;第二章、教育本土化的中国立场;第三章、“现代性”的教育学话语: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第四章、培养类主体:当代中国教育之目的;第五章、道德教育的普世性与中国道德教育的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