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七旬两老盼给五千艺作穿衣

2002-11-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本报讯 一辆破车,6只画箱,穿越8个国家,17次古丝路采风,36回古西域之国艰辛游历,20年无怨无悔走在路上,以一生为代价追寻艺术的两位老人年近七旬,膝下无子,原该无牵无挂,然而沿途所作的5000幅画、百万字日记和一套完整的有关丝路、长城、江河、大运河、水乡的图文和摄像资料却成为他们沉甸甸的负担。

藉赵以雄、耿玉昆两位老画家近日在北大、清华、人大举行画展和讲座之机,记者采访了两位老人。那些记录已经或者即将消失的丝路景观的艺术精品打动了记者,而两位老人简朴至于清贫的生活、单纯而又执著的愿望更震撼了记者。赵以雄、耿玉昆夫妇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惟一自己驾车全线考察了丝路的画家,是在美术与历史的结合上独辟蹊径的学者型画家,所作画有近百幅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吴作人基金会收藏。赵以雄老人谈到,1975年以后,两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17次沿丝绸之路写生考察,行程多次到达两河流域。经过50多万里路程的风雨之旅,两人共创作油画和国画5000余幅,速写愈6000张,整理流失国外的新疆壁画1700幅,做笔记500多万字,搜集了一套完整的有关丝路、长城、江河、大运河、水乡的图文和摄像资料。

“虽然它们都出自我们的手,但是我们已经没有独自占有它们的奢望,因为沿途所画的古迹都已经不复存在,只能留在我们的画上了。”“我们没有卖过一张画,我们也不想卖,这画也不能卖。”正是这些被两位老人当作子女来疼爱、穷尽一生心血和金钱的画作如今却成了他们的负担。每幅画如果只花20元装订画框或托裱也要10万元,老夫妻俩远远没有这个条件。“这些画应该穿上衣服,哪怕是简单的衣服。”他们还有两个不大好意思说出口的夙愿,一是将书画作品印刷出版,二是能否建立“丝绸之路”美术馆,让这些画作得到保护。

值得庆幸的是,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公司被老人执著的艺术追求所感动,将以他们的日记为基础,于明年推出忠实记录画家夫妇艰辛丝路人生的图书《丝路圣徒》。然而被老人爱若生命的、丝绸之路的艺术结晶,应是无价之宝的5000件画作,老人却为了它们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而整日忧虑着、奔波着,因为,它们甚至不能穿上一件“哪怕是简单的衣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