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故事比赛与现代普罗米修斯

2002-11-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正润 我有话说
玛丽·雪莱(1791-1851)是当前英美文化中的一个热点,近两年来,关于她的传记和研究论著新出近10种,过去几个月中,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英国的伦敦和格拉斯哥等地都在演出以她为主人公的歌剧。根据她的小说《弗兰肯斯坦》改编的舞台剧《怪物》和电影《年轻的弗兰肯斯坦》也一直在演出或放映。

玛丽·雪莱的丈夫是英国诗人珀西·毕希·雪莱,父亲是哲学家威廉·葛德文,母亲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他们都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不过玛丽·雪莱所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同他们都没有什么关系,而主要是因为《弗兰肯斯坦》。迄今为止,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目前有26个英语版本和4个中文版本),96次被改编为戏剧,平均不到10年重拍一次电影,还被改编成无数卡通片、电视片和电脑游戏节目,小说中的怪物也成为万圣节流行的面具图像,在西方家喻户晓。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路·波勒德-高特(Lucy Pollard-Gott)博士前几年进行过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她收集了大量数据,根据接受状况来确定世界文学和传说中最重要的100名虚构人物,根据她的统计结果,第一名是哈姆莱特,贾宝玉名列第八,弗兰肯斯坦排名33。

这样一部世界名著,它的诞生却在一次偶然的游戏之中。

雪莱从小就对神秘事物感兴趣,常常编鬼怪故事讲给几个妹妹听,还带着她们躲进庄园中长久无人居住的空屋或是废墟,扮演妖魔鬼怪的故事。他18岁还出版了两部哥特体恐怖小说《查斯特罗齐》和《炼丹术士圣欧文》,他的这种兴趣延续了一生。

1816年4月,诗人拜伦因为种种绯闻已经无法在英国存身,就去欧洲大陆游历。玛丽·雪莱的同父异母妹妹克莱尔这时追求着拜伦,一定要雪莱带她到瑞士同拜伦见面,雪莱答应了,他带着玛丽和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威廉以及克莱尔一道来到日内瓦。在风光秀丽的日内瓦湖畔,两位大诗人相会了,住所也相距不远。他们白天写作,累了就去爬山、散步,去日内瓦湖划船。6月中旬,连续几天的大雨使他们只能呆在雪莱家中闲聊,拜伦说到诗人柯尔律治作品中的一个鬼故事,这正是雪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大家都谈起了鬼。6月18日那天,谈到半夜,越讲越怕人,大家心里都有点发毛,窗外又下起了雨,风声、雨声更增加了几分恐怖。雪莱本来神经就有点问题,老是感到有人要谋害他,这时他眼睛定视着玛丽,一声不发,渐渐地他觉得玛丽变了,就像他听过的一个恐怖故事,她的眼睛变成了两个乳头,他害怕极了,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一手按着头,一手抓起一根蜡烛,向室外冲去。大家知道他又犯病了,跟在后面追了出来,幸好拜伦的私人医生波里多利在场,用乙醚和冷水使他镇静下来。

不过谈鬼的兴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拜伦又提议,每个人都把自己讲的故事写下来,为了鼓励玛丽,拜伦还表示,他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同玛丽的故事一道出版。这时的拜伦因为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前两章的出版一夜之间名满天下,成为书商追逐的对象,他的提议对玛丽、对雪莱都是个很大的鼓舞。雪莱一心想让玛丽写出个好故事来,他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玛丽故事写得怎样了。玛丽开始却写不下去,有天晚上她听到雪莱和拜伦谈到尸体复活的话题,她听着听着沉沉睡去,做的全是尸体复活的梦。她醒来把梦中的故事告诉了雪莱和拜伦,得到他们的支持,于是玛丽第二天就开始动笔,两个月后这部小说《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鲁米修斯》写完了,到1818年1月,小说加上雪莱的序言在英国出版。

这场游戏中的另一位成功者是波里多利医生。医生是个急性子的年轻人,他的故事开了个头,就再也讲不下去了;后来他就接着拜伦开头的故事往下讲,3年后这个故事出版了,名叫《吸血鬼》,也非常流行。在这场讲故事的游戏中,两位主角拜伦和雪莱没有拿出什么成绩来,两位配角却因此名传于世。而且《弗兰肯斯坦》一出版销路就很好,当时就远远超过了雪莱的任何一部作品。

《弗兰肯斯坦》的主要内容是日内瓦青年维克多·弗兰肯斯坦讲述的故事:他在德国一所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学到了传递生命的方法,就收集来人和动物尸体的各种部分,拼成人形,并赋予它生命。他制造出来的这个怪物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但外貌十分丑陋,见到它的人都很讨厌它,它因此感到绝望,特别仇恨给了它生命的弗兰肯斯坦,它杀死了弗兰肯斯坦所爱的一切人,包括他的弟弟和朋友,还在新婚之夜杀死了他的妻子。弗兰肯斯坦恨透了这个怪物,决心把它消灭,他追到北极,反而为怪物所害,这个怪物也消失在冰天雪地之中。

长期以来,《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一部恐怖小说,至今有人称它是“哥特式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玛丽最初确实是要写一部鬼怪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恐怖场面,会让读者产生相当强烈的恐怖感。但是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就可以发现,原著同传统的哥特式小说有所不同,小说的背景并非中世纪的哥特式城堡,而是当代生活。也有人说《弗兰肯斯坦》是西方科幻小说最早的源头,最近二三十年来,基因研究和克隆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关于克隆人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又很自然地想起了它,一些批评家甚至惊叹,近两个世纪前玛丽·雪莱就预见到克隆人的可能以及因此可能带来的灾难,还有生物学家把通过基因改良得来的食物称为“弗兰肯斯坦食品”,意思是说转基因植物将破坏植物的自然序列,威胁人类的生存。

弗兰肯斯坦如同普鲁米修斯造人一样把那个怪物制造了出来,但是这个怪物同其他科幻小说里的创造物不同,它不是一架机器,它有着同人一样的复杂的思想和感情世界,它的经历是一场悲剧。它最初想把弗兰肯斯坦当作父亲一样来爱,它希望过着和普通人一样、充满温情的生活,还希望结婚。但是它的丑陋吓跑了一切人,包括弗兰肯斯坦本人和它帮助过的人,它曾经向弗兰肯斯坦和其他人乞求慈爱和同情,但是谁也不能理解它和接受它,反而要毁灭它。它于是用报复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仇恨,它的报复阴险、狠毒,它要让弗兰肯斯坦永远处于悲惨的境遇。但是它一边在作恶,一边又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命运是什么?”。这个怪物是一个没有财产、没有地位、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的另类,它是一个没有身份的存在。

失去身份,是人的一种极大的痛苦,后现代社会的动荡、混乱和纷争,造成身份的流动性或使人们很容易失去身份,他们会对这个怪物提出的问题产生共鸣。玛丽生活在一个构成复杂的家庭中,继母不喜欢她,要把她尽早赶出家门。家中的两个姐妹同她都不是一母所生,她们也都爱着雪莱,其中包括克莱尔,而且她就在他们身边。玛丽爱雪莱,她和雪莱私奔,还生下了孩子,可是这时雪莱的妻子哈丽艾特还在。正是这样的处境中,玛丽才对这个身份问题有那么深切的感受。

弗兰肯斯坦临死前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他没有在造出这个怪物以后给它更好的生活、给它幸福和爱;怪物也在弗兰肯斯坦的尸体前忏悔,为自己杀死了那些从来没有伤害过它的无辜的人们感到后悔,它决定去地球的极点,用烈火消灭自己的生命。玛丽·雪莱用这样一个结尾表达了一种理想:世界需要理解与宽容,以暴抗暴只能带来可怕的恶果。这个结尾使这个故事具有了悲剧气氛,也淡化了其恐怖色彩而强化了人性主题。这是作者对时代、也是对她自己的困惑和痛苦所作出的解答。这样的结局在西方小说中并不少见,但是对于19世纪初期的一位19岁的少女,宽恕与和解,就是她所能提供的答案了。

今年1月30日《纽约时报》上的一篇评论说:“《弗兰肯斯坦》是我们流行的文化神话中那种傻乎乎的珍宝之一”,玛丽“傻乎乎”的幼稚自然难免。她出生才几天,母亲就去世了,她由父亲扶养长大,在父亲的书房里接受教育,没有一天进过正规的学校的大门。但是同丈夫、父亲、母亲一样,她是个天才,在一场游戏中她写出一部风行世界的名著,并且具有那么强烈的超越性,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