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流连“偷看”时光

2002-11-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世纪80年代,我在怀宁皖河高中部读书,教中文的老师站在讲台上,津津乐道庄子扶摇青云而直上,孔子修身济家平天下,而我却坐在下面偷看那些《家》、《春》、《秋》,还有外国马雅可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有时看进去,就走火入魔,老师走近身边还未发觉,待他拽出我偷看的东西时,一时间,还要与他争个上下,清醒之后,又往往为之忏悔。

当初,中文教师熟谙心理,知道我们都是个一小把年纪的人了,下课后,把我叫到办公室责备几句,将收缴的东西完璧归赵也就算了。

更有趣的是,第一次偷看被发觉之后,事隔几天,全校举办征文由于我的诗文写得不错,中文老师还在课堂上当众夸奖。

此后,效仿者如雨后春笋,待老师发觉后,批评道:如果你能像朱某人,考试成绩良好,作文也不赖,我也不管你;不过上课不要打扰别人。后来,以我为首的偷看成员,编成一个小组,成立了蓝天文学社,还颇具影响力哩。

也许沾上偷看恶习,从而使我的成绩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命运把我甩到大学门槛外,让我挤进一家不错的集体企业。初时,我是质检员,厂里又有一座图书室,闲得无聊,总想看书。可是室主任为了往上爬,把我们管得死去活来。

有一次,我正当夜班,偷看台湾诗人洛夫的《葬我与雪》诗集。恰逢主任值班,将我逮个正着。他不仅收了我的书,而且罚了三个休假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后我偷看行动越演越烈,其技术的隐避性也越来越强。至于梭罗的《瓦尔登湖》、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卢梭的《忏悔录》等,都是将书页拆散,一页一页地揉的皱巴巴地带进工作间。这位主任见操作台上一张废纸片,也就很不经意,我的偷看过程就这样在他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走过。

偷看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使我的文章增加了“含金量”。那些日子,我发了几块文章,就调进了厂办。值班的主任见到我时,一改初衷,不仅刮目相看,而且还点头哈腰。

前不久,我走进地方志编纂办,由昔日负重偷看,到今天的轻松阅读。回忆自己走过的历程,还真感激流连那段“偷看”时光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