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图书品牌建设有新招

2002-11-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隽 我有话说
时下的畅销书出版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许多出版社热衷于此,他们采取的是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此,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周百义认为,从长远来看,要夺取更大的胜利,必须依靠规模战争——狠抓书业的品牌建设,培养品牌图书的忠实读者。周百义说,树立品牌不仅仅是种下一棵树,而要育起一片森林。有了这片森林,才能抵御风险,才能在风浪迭起的图书市场上扎下根,才能赢得未来。

翻开近期的一些报刊杂志,细细查看一下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类别的图书销售排行,似乎好久不见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名字了。但长江社每年发行码洋1个多亿又是不争的事实。每到全国书市、文艺集团订货会期间,出版社无论在与书店的老板,还是知名的作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所谈论的话题常常涉及长江社的“二月河”、“跨世纪”、“九头鸟”这些越来越被人们熟知的品牌。当然,书店老板喜形于色地谈起这些品牌时,他们的订数会一路上扬;作家们津津乐道这些品牌的时候,他们在内心已经为手中或下一部要创作的作品暗作打算。

“北有人文,南有长江”,在今年10月福州举办的第13届全国书市期间,记者第一次听到了这样的说法。也许这就是出版社走品牌化道路所创造的最佳境界——活在名与不名之间:喧嚣热闹的排行榜上少见露面,全国市场上的份额却日渐增长,作者的队伍在不断扩大。

二月河作品为何下嫁“长江”

作为一家地方的文艺出版社,长江社每年的销售码洋过亿,利税在2000多万,而全年投入的广告宣传费用却不足40万元。困扰着长江社社长周百义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有不同的声音说,周社长就是拿这每年不足40万的广告费来为自己作宣传。如果说谁能拿40万把二月河及其《雍正皇帝》炒到家喻户晓的份上,那他一定是广告天才;即便是这样的广告天才存在,那家喻户晓的话题和人物也只是“雍正”和“二月河”,而绝非长江社社长周百义。

很多业内的人士也都闹不明白,生活在偏远的河南南阳的二月河,为何将自己的一部部作品忠贞不二地交给了异乡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其实,二月河的出道渊源是与长江社密不可分的。

《雍正皇帝》的第1卷《九王夺嫡》出版于1991年,第3卷出版于1994年,到了1995年,外界对《雍正皇帝》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和二月河仍知之甚少。当时的评论家也不愿评论它,甚至有人认为《雍正皇帝》是“通俗读物”,难登大雅之堂。直到1995年底,中国作协组织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读书班,来自各地的评论家们在众多参评的图书中发现了这部书,有个别酷爱此书的评论家认为它是“五十年不遇甚至上百年不遇的一部好书”。

长江社就是借助《雍正皇帝》在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初评入围这个契机,开始了市场营销的第一步。1996年年初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长江社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评论部及正在筹拍《雍正王朝》的四汇文化公司三方联合召开了二月河《雍正皇帝》作品研讨会。会上,评论家对此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种现身说法,使书店的订货人员认识了此书的市场潜力,纷纷订购此书,一些卖过这套书的书店也积极添货。会后,与会的新闻单位在各种报纸上展开了对《雍正皇帝》的全方位宣传。如当时的《北京青年报》用头号字做标题:“《雍正皇帝》横空出世,京都文坛好评如潮”。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从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后,专程将二月河请到北京,做了一个长达12分钟的节目,节目中穿插有专家的评论,称“《雍正皇帝》是《红楼梦》以来最为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就是这次研讨会,使二月河及其作品才真正引起评论界、发行界和广大读者的注意。

北京研讨会后,二月河声名鹊起。为了进一步扩大这种社会影响力,长江社及时地组织二月河到武汉、郑州等地签名售书,二月河本人也应约到北京、上海、合肥等十几所大学演讲。一些专家和大学的研究生将二月河和他的作品作为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在报刊上相继发表和出版。至此,各种媒体关于二月河的报道达到3000多篇次。是长江社精心的组织和辛苦的劳动,将此书的宣传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1999年,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顺利播出,长江社抢在播出前,同时在行业内几家报纸的头版上分别刊载了“紧急征订”启事。结果,电视播出了5集后,各地添货的电话不断。仅1999年一年,该书完成了23万套的销售量。

可以说,二月河与《雍正皇帝》成功的每一步都与长江社分不开。所以,当二月河的作品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读者的时候,二月河没有忘记长江社的友情,尤其是《雍正皇帝》一书的责编、长江社社长周百义的真情实意。于是,他果断决定,将合同快要到期的《雍正皇帝》出版权继续交给长江社,同时还将自己的文集也放心地交由长江社出版。这部描写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文集一上市,再次为长江社创下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也许是长江文艺社在历史小说出版上的成就,很多作家在创作历史小说时首先想到交给他们出版。当下正被众多评论家称为“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佳作”的《张居正》的作者熊召政,正是慕名找到长江社并请《雍正皇帝》的责编担任他这套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责编的。

树文学品牌下手是在寂寞时

20世纪90年代初的图书市场,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选题信息,当时的严肃文学也走入了低谷,长江社就是在这种寂寞的状况下推出了“跨世纪文丛”。这套书目前已经出版了7辑共60多位作家的代表作品,它几乎是对“新时期以来在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一批作家与作品的一网打尽”。有评论家称,“跨世纪文丛”是一个重大的出版行动,出版机构放弃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而选择了责任。这套文丛的策划首先确认了文学史的立场——力图为未来的文学史汇聚可贵资料,这是一种文学积累,出版机构在这样的积累之中承担了自己的职责。孟繁华说,“跨世纪文丛”的成功,是严肃文学在商品经济时代的一次有声有色的胜利,也是挽回文学尊严的勇武实践。

品牌的建立,所产生的长远效应往往是让人意料不到的。在出版界和文学界的人们谈论着“南有‘跨世纪’,北有‘?老虎’”的时候,长江社所收获到的品牌效应不仅仅是体现在眼前的图书销售份额的增长上,而且还因为这套文丛质量上乘,选稿标准的公正、客观、高要求,使得许多作家锲而不舍地要求加入其中。你想想,当有的出版社还在为策划选题、寻觅作者发愁的时候,长江社却坐在家里细细挑选着踊跃加盟的作家书稿,那是一种怎样的竞争与自信。

在“跨世纪文丛”这个中短篇小说品牌根深叶茂之后,长江社开始了新的品牌探索——“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周社长说,“九头鸟”的定位是“精英文化,大众趣味,百姓情怀”。在200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长江社开始放飞第一批寄予厚望的“九头鸟”,以阎连科的《坚硬如水》、赵玫的《上官婉儿》和刘醒龙的《痛失》为领头的“九头鸟”,刚刚掠过天空,一周内各地市场便传来了悠长而又美丽的回音——业内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二渠道订货会上流传一句话“×老虎走了 九头鸟来了”,精明的市场中人一语中的地道出了长江社在品牌化建设之路上迈向又一新高。

在“九头鸟”的品牌价值行情见涨之时,长江社又大胆启动了“10万元大奖促原创”活动。周社长说,“九头鸟”的价值不仅仅在经济效益上,更应体现在它对文学事业的贡献,长江社要不惜代价地鼓励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九头鸟”既是作家们的理想家园,也是读者所经常谈起的话题。

“白桦林”常青育起一片青春文学丛林

时下的畅销书出版,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许多出版社在形式上跟进,这“爸爸”那“奶酪”,随波逐流,并不惜代价去发现市场上可供包装的书稿。编辑们也都各显其能、各自为政地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抢畅销书稿、抢畅销书作者”上。他们采取的是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此,长江社社长周百义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出版行业里的游击战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里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要夺取更大的胜利,必须依靠规模战争——狠抓书业的品牌建设,培养品牌图书的忠实读者。周社长说,树立品牌不仅仅是种下一棵树,而要育起一片森林。有了这片森林,才能抵御风险,才能在风浪迭起的图书市场上扎下根,才能赢得未来。

长江社“白桦林”品牌的建立,就是经历了播种、培育这样漫长的过程才根深叶茂,由一棵独苗长成了郁郁葱葱的一片森林。

1996年,他们栽下了这片专供青少年心灵小憩的绿荫。第一辑“白桦林”丛书(5本)出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先后印行了30多万套。有读者来信说,“她害怕这份阅读的幸福过快被挥霍了,每天晚上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读。”还有位在酒店里工作的女孩在给出版社的信中说,她不仅给周围的朋友一人买了一套,还给“未来的白马王子”也预存了一套。这套书目前已经出版了4辑,历经五六年时间,面向市场培养了一批热爱“白桦林”的“铁杆”读者。为了让这个品牌延伸下去,长江社又申办了一份专供青少年阅读的《白桦林》月刊。

“白桦林”蔚然而成一片丛林,在这片小树林里他们又修筑了一条“岁月通道”。《岁月通道》丛书继承了《白桦林》的优势但又确立了自己的特色,这套书目前也已出版了3辑,第一辑出版了3年仍然有书店经常添货,目前累计已销售了20余万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