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等身·半等身与二寸

2002-1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来新夏 我有话说
很久以前,我就因有感而想写一篇题为《等身与二寸》的文章,曾在电话中与邵燕祥兄谈过我的看法,只因杂务纷扰,一直没有动笔。不久前在11月20日《中华读书报》的《家园》版上,看到肖黎写的《从“著作等身”谈起》一文,浏览一过,感到我想说的话他已说了许多。就在当晚,家人把《家园》上肖文中的一段文字,指给我看,并说:“你仔细看看,这说的是不是你呀?”我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他人文章的资料,所以立即饶有兴味地认真循读了肖文如下的这段文字:

“我认识一位‘著作近半身’的学者,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长春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遇到了一位我的大学老师,因多年不见,又无深交,只知他年轻时聪明好学,知识面很宽,文笔也好。在校友聊天时得知,这位老师已出版了11部书,他说自己的目标是出版15部书。同学们都很惊讶,他说:我是因祸得福,长时间不能上课,我就读书做卡片。就是在‘文革’时期也偷偷地积累资料。因而现在他才能一本一本地出版专著。同学们都祝愿老师早日‘著作等身’。从那次聊天至今,又有10多年了,那位老师现已年近八旬,依然笔耕不辍,又出版了几部书,想必已经是个‘著作近半身’的学者。这在学术界已是凤毛麟角。”

对他人文章,我从不对号入座,但这次却想做个索隐派。从肖文这段话来自我对照,我确做过肖黎大学期间的老师;当年也确出版过那么十几部书,又曾与肖黎在长春参加过同一个学术会议,且虽年届80,而依然“笔耕不辍”等等。整段文字说的确像是我。我不能不感谢这位久无交往的老校友的关注,本可默而不言,承受这份情意,以免有“自炫”之嫌;但肖文称我为“著作近半身的学者”,并与梁任公先生先后论列,实感惶恐,而“凤毛麟角”之说更是万万不敢当。只是肖文又引起当年我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因而也不免就此一申其说,或可称略贡一得之愚。

“著作等身”和“学富五车”一样,都是简书时代的成语,惠施的“学富五车”,不过只是五辆兽力双轮车装的简书而已,文字量不会太多,如果以五辆解放牌大卡车计,则最善吹牛者也难有“学富五车”之称。至于“著作等身”之说,想必也是指简书而言,以《史记》为例,全书约52万余字,若每简可写20字左右,则需3万余支简,如果平稳地摞起来,无疑是“等身”有余。到了纸书时代似乎就难以做到了,而光盘时代更是匪夷所思了。至于肖文所指出某些不务实际、沽名主编之类以博取所谓“著作等身”的时弊,若以高度而言,岂止等身?而究为财富,抑为垃圾?则犹待考校。

我原来想写的那篇《等身与二寸》文章的原定主旨是建言学者勿自喜于“等身”?而要以身后能存二寸书为志,也是意在阐释学术的质与量的关系。这种想法乃缘起于几年前我读到新闻界前辈赵超构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及个人如何看待著作的问题,大意是说,一个文字工作者的理想,不是“著作等身”,而是看自己的著作在身后能否在图书馆书架上占有二寸地位。我非常服膺这段话,并奉为座右。今年是我八十初度,自认为应该对60年来的文字,做一次清理自检。于是从历年亲手所著积存的几百万字中,删其重复,榨其水分,共筛选得170万字,印成《邃谷文录》二册,量其厚度,约在二寸略强,至于能否入藏,则待后人判定,非个人所敢臆测也。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