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帮父母重新塑造孩子

2002-1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1年10月出版的畅销书《千万别“管”孩子》,让我们认识了“孩子”陈宇华。今年10月,由陈宇华主持的哈佛教育研究中心主创、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蓝色基因》新素质教育系列丛书,让素质教育从模糊的理论变成了清晰可循的方法。 我们知道:孩子的生物基因是天生就已经决定了的,孩子的智商也是天生就已经大致确定了的,有关孩子的一切素养当中50%是你无法决定的。但陈宇华女士表示,每一个家长其实都有一生的机会去塑造、改变孩子的另外50%。这50%,就是《蓝色基因》要帮助你去了解、帮助你去塑造的“素质基因”:即通过后天培养和塑造而形成的素质基础,陈宇华称之为“蓝色基因”。因为蓝色代表希望,代表一种非传统的具有创造、创新力的新素质。 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悬疑已久的家庭难题和教育难题。 “《蓝色基因》新素质教育丛书”以最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简单灵活、容易掌握的内容和方式,让众多家庭掌握现代素质教育的要领和细节。 下文摘自该系列丛书的领衔之作——《蓝色基因——新素质教育蓝皮书》。

沉迷电视

吃晚饭了,多多兴冲冲地跑到饭桌旁,“快、快,我要吃饭……”

妈妈看看表,孩子是饿了,快8点了。

多多很快地吃饭,看样子,真的饿得不行了。

多多吃完了饭,马上到客厅里,打开电视,电视里正放着“还珠格格”。

“多多,这个电视剧已经播了三遍了,你怎么还没完没了地看啊”,妈妈其实早就明白多多吃饭时为什么那么心不在焉了。

“我喜欢小燕子嘛,我就是爱看……”多多还把电视的声音放大了。

调查结果显示:2—5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4—5小时,6—15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2—4小时。这是不是也太多了啊?

不让孩子看电视显然是不现实的,正确引导孩子收看电视,使电视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才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的根本。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家长指导孩子正确收看电视节目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要面对那些对于他们来说难以理解和无法解释的节目内容。孩子到底该看什么节目最终还是决定于你们——家长!

*如果没人看或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关掉电视。

*合理控制孩子的电视收看时间。看电视的时间每天要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如吃饭时不能看电视。

*定期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一项最新调查研究表明,家长和孩子经常在一起看电视可以大大减少电视暴力镜头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要留意孩子看电视的表情,看看孩子有没有害怕、崇拜、兴奋或生气的迹象。一旦感到孩子对电视内容的反应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就需要立即与孩子讨论,把电视对孩子的不良心理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

*利用电视节目和孩子展开讨论,鼓励孩子就节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缩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粗暴地关上电视不让孩子看当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可以寻找一些活动来取代看电视,如做一些活动、游戏让孩子看一些课外读物等等。

爸爸妈妈离婚了……

近几年来,离婚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的离婚率也在逐渐呈上升的趋势,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儿童生活在破损家庭中。无论是离婚前看似平静的冷战,还是剑拔弩张的热战,都会使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感到恐惧、无助、无所适从。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会给孩子以安全感、坚强、勇敢等方面的影响,母亲会给孩子以关爱、体贴、细心、温和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两者对子女的发展应该只宜互补而非互相替代。

父母离异导致对儿童情绪、学习成绩、认知发展、品德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得不令人担忧。在对100名国内离异家庭子女的统计数字中,48%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25%的孩子感情波动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

离婚对于不幸家庭的父母本人可能是一种解脱,但对于这个家庭的孩子却可能是一种灾难,有可能给孩子一生带来精神创伤。作为家长,如何把离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减低到最少限度呢?

*夫妻双方应本着爱孩子的“主旋律”,在道德上诉诸于自律精神,诉诸于父母的良知,诉诸于亲情的责任感,各自守着一条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底线。

*双方在离婚前应达成默契,在孩子面前不争吵,努力保持表面上的和谐关系。同时,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不轻意地提醒孩子,“如果爸爸妈妈准备分开住,你有什么想法?”“爸爸(妈妈)想同你商量一件事,爸爸妈妈想分开生活,你愿意跟爸爸(妈妈)一块住吗?”这类的话语,这些话语能渐渐渗入孩子的心灵,使之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在离异后,特别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单亲,务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流露自己的悲伤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原配偶的坏话,更不能把孩子作为传递敌对信息的工具。父母应该记住,当你在孩子面前讲他爸爸(妈妈)坏话的时候,这些坏话首先伤透了孩子的心。

*注意改善孩子的伙伴人际关系。要鼓励其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同时,注意教育其他孩子不能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有歧视心态,使之明白,这些孩子并不是没有父母,而是种种原因没有生活在一起,以尽量缓和孩子的孤独和自卑感。

激发儿童创新精神

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父母、老师、儿童结成三位一体对其进行引导与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华盛顿邮报》最近以该理论为基础介绍了八种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示例直观模型。比如让儿童雕塑鸭子,就领他参观海洋游乐中心的鸭子展览或者博物馆的鸭子雕塑馆等等。

*为儿童的想象力加油鼓掌,培养他们用独特的方法观察问题的能力。如在家里捏粘土团儿或者面团儿给儿童看,让儿童照此做成各种形状,然后晾干,涂上颜色。听音乐时,成人不讲解,让儿童随着音乐起舞或者讲出故事。交谈时给儿童看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告诉其出处或者使用方法。

*要常向儿童发问。“结果怎么样?”“与什么有关系?”“那么,还有什么?”“然后又怎么样?”等等问题,这样,儿童自然会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新的想法和思考。创造力往往就是在这一瞬间产生的。

*采用创造性解答问题的方式,讲授科学知识。不妨一起商量在失重的房间里绘画的方法;在儿童社会活动时间里,不妨让儿童猜一猜,假定17世纪的北京有秘密碉堡,王族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

*不要有问必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里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让儿童集中精力做事情,精力越集中,创造力就越强。不妨儿童多做些手工,例如削木头、针线活儿、编织活儿等等。

*利用周围环境诱发儿童的好奇心。例如:有时可以让儿童看一看,是否电视机出了故障?插头是否插好?录像带是否插入,是否与电视机连接好?看看家里的人穿的衣服用的是什么工具和材料做的。

*向儿童提出“假如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怎么办”等问题。例如:“猫掉到井里怎么办?”“宠物吃了合成树脂做的黄瓜怎么办?”“突然发生地震怎么办?”等等,别忘了,对孩子的回答要给予鼓励。

*犹如破谜底一样,让儿童接触更多的事物。可以搞一些单词连接、智力测验之类的游戏,也可以鼓励儿童开玩笑、做各种运动游戏等。

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十法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

9、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

学会拒绝孩子

多多在家经常发脾气,在公共场所也大哭大闹,多多的爸爸妈妈非常头疼。多多提要求时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大吵大闹,直到爸爸妈妈投降为止。而爸爸妈妈耐不住孩子的吵闹,多半会满足他们的要求,结果总是孩子胜利。虽然父母担心这样会宠坏孩子,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拒绝孩子的要求。

带孩子上街前,事先跟他说好,这次外出不能买任何玩具,如果他不愿意,就留在家里。经过几次训练,孩子就会同意父母的要求,当他真正做到上街不吵着买玩具时,多给一些表扬和鼓励。

*教育孩子学会“等待”,不能想要什么就立即到手。而且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不会珍惜,很快就会想要新的了。而父母总不能每一次都顺从孩子,否则,只能给孩子与自己增加麻烦。倒不如训练孩子如何等待,用他可以理解的事来解释。

*答应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可以给他买喜欢的东西。例如生日、过年等等,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比较贵重的礼物。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侯,可以买些比较便宜的礼物让孩子尝试期待的滋味,和体会一下经过努力争取、等待,一旦得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

*刚开始实施时可能有些困难,孩子的哭闹往往使人十分不耐烦。但父母的确要硬起心肠,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百害而无一利,暂时“委屈”一下孩子是必要的。无论用什么方式去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必须十分明确、一致,孩子渐渐明白自己不能改变父母时,也就会改变他自己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