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习社会小康买书

2003-0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曹培红 我有话说
海外有媒体称,中国出版业正在进入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2002年开展的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趋势  

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吕黎,回国度假的日子没少去书店。他说:“今天的国内形势真的是与以前不一样,记得我在国内读书的时候,许多专业书还找不着,可是这次回来到书店一看,几乎所有在美国可以看到的专业书籍在国内也都翻译出版了”。

应当说,吕黎的感觉是准确的。由国家出版科研机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他的感觉。那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图书消费已由公费为主转向为自费为主。2001年读者自费购书比例已由1999年的46.1%上升到57.7%,首次超过半数,表明我国自费购书为主的消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在中国,一个全新的图书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中国充满潜力的图书市场,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日本《出版新闻》发表文章预测近期中国的出版走势,文章写道:“中国出版界在积极改善出版流通、改进出版社的经营体制和开发出版者个人能力方面有不俗的表现,中国出版业正在进入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世界对中国图书市场的关注与期待,从中国国际图书博览会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中得以凸显。2002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开幕前半年,展位即被订购一空,盛况史无前例。

静观2002年的中国图书市场,我们发现,居民假日旅游的热情带来了旅游图书需求的强势增长、高等教育普及带来相关教育类图书出版的无限商机、职业发展和个人充电的热潮又调动了实用类图书的消费走强……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经过上和即将过上小康生活的中国人正在积极健康地购买图书和汲取知识,21世纪一个全新的学习化中国端倪初现。

学习社会:读书奔小康

新风尚:学习社会

“在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新学年开学后的新生课堂上,在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中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今年全国年龄最大的新生:在南京医科大学2002级旁听系的学生,73岁的汪侠老人”。中央电视台10月5日播出的《焦点访谈》,以对汪侠老人上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技出版社社长李士参加国家经贸委、经济干部培训中心举办的工商管理硕士培训班,农民卢国欣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钻研农业科学事迹的采访报道,展示了一个“崇尚学习”的新中国。

中国传统观念通常认为,每一个年龄都对应着相应的人生任务。“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古人按年龄所做的人生安排至今仍强烈影响着我们学习的思维定式。人们往往把学习限定在人生的特定阶段——“三十不学艺”。但这一切,在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复兴中,开始改变。21世纪的中国,正在走向学习型社会。

学习社会是当代欧美一些学者对未来的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构想,它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特·哈钦斯在其出版的同名书中提出。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又称《富尔报告书》)一书中把“学习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形态而正式推出,对学习社会进行了界定。学习型社会理论与终身教育思想是在同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学习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习充电:奔小康

流行于都市的充电潮流已经成为年轻人谋求个人和事业发展的桥梁,不用说,关于个人发展和专业充电的书籍是这类读者的必然选择。“过去上学的时候读书感到有压力,但是现在我是快乐的,因为我在做着自己的选择”。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刘新华这样说。刘工作待遇不错,但是他依然是“都市充电族”的一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去读书学习,他说,“这是一种快乐,充实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和读书的快乐,当然,这更是我个人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当“小康”一下子成为2002年最热的词时,它成为了许多人在一起聊天和讨论时的话题。有人提出,小康社会是国家和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家庭应该是家庭的奋斗目标,小康生活应该是每个人的奋斗目标。而读书正在成为走向“小康”的桥梁。

面对着今天更加成熟的读者,细分的图书市场在提供了明确的消费人群的同时,也对出版社的出版内容和出版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王军宏,北京中关村一家著名的高科技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在谈到企业对图书的需求时说,“其实我们很需要相关的图书,比如我们的培训等工作所需要的图书,高质量的图书我们非常欢迎。因为企业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可以保持前进的动力,企业本身和企业员工都是这样”。

2002年12月初,在北京新大都饭店召开的一个研讨一本名为《第五项修炼》的图书的论坛吸引了近百家企业的代表参加,这本图书是关于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权威论著。这次由中图读者俱乐部参与主办的论坛上,企业家们提出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来共同促进对这本书的学习和研讨,更有与会者提出,如果中图读者俱乐部能够举办类似的活动,他将马上申请成为俱乐部的一员。

为发展而读书,仍然是中国阅读市场的主流。

小康买书:快乐与实用并进

我读书,我快乐

在2002年的图书市场上,一本名为《今天你心情不好吗》的图书十分畅销,记者了解到,许多普通的读者对此书颇有好感,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关注心灵健康的内容,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更有意思的是,记者一位博士朋友的书桌上,也赫然摆着这本《今天你心情不好吗》的书。

“我读书,我快乐”,北京图书大厦的一位读者说,“以前,读书可能是为了学习和汲取知识,但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读书除了学习之外,还是一种娱乐的方式”。

与“小康”社会同时走向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读书则是这种生活模式的重要内容。面对此,如何在每年10多万册的图书中做出好书,做出受到读者欢迎的畅销图书,是许多出版人和发行人一直苦恼和困惑的问题。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从读者的视角出发,认真调查一下读者需求,畅销书的选题应当十分丰富。也许这道理听起来简单,但是这简单正孕育着真理。“快乐读书”已经成为今天许多读者的选择。小康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图书市场上快乐书籍和健康书籍的热销,为我们描述出了小康时代的一种阅读趋势,出版人应当从中得到更多的创造灵感。

我读书,求实用

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另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读书目的的实用性功利性走强。与1999年相比,人们最喜欢读的图书种类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文学类和综合性图书,但经济类图书的喜爱率从两年前的第八位跃居到第三位。2001年读者已购图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文学类、综合性图书和医药卫生类图书。

以经济图书为例,许多出版社已经认识到了企业家相关群体对学习的重视因而形成的巨大的实用类图书的巨大消费市场,但是,从目前多集中于MBA图书出版的现状和其中出版物的良莠不齐来看,如何服务于这批企业家的群体读者,出版社不仅应该制定战略,更应该制定战术。在谈到图书营销工作的时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谢寿光说,“我们正在建立图书营销的数据库。”目前,该出版社的书已经细分为领导者用书、企业家用书等不同的类别,而且书目内容的制作早已突破原始的“书名+定价”,《经理人阅读引擎》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目,其编辑质量已经相当之高,指导性功能更大大加强。

书市经济:不仅仅是经济

书市经济:一种会展经济

从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市在北京举行,今天的全国书市已经成了全国各地纷纷争抢的一个香饽饽。其中的奥秘是,全国书市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品牌,与这个品牌相联系的,其实已经是一个书市经济。

2002年10月28日,第13届全国书市在福州落下帷幕。这届书市红火得出人意料,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以及展位、品种的精彩丰富等都创全国书市历史之最。福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张作兴则算了这么一笔账:书市头3天以参会人数10万人计,每人在福州估计消费3000元,总量将达3亿元。与此相应的是,书市还带动了全省的交通、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行业,整个书市可拉动经济约10个亿。书市的头几天,福州市区内各个宾馆、饭店、招待所几乎客满。福州附近的旅游景点如黄金周一般热闹,连厦门、武夷山、大金湖等稍远的景点也沾了光。也就是说,书市在自身的商业活动之外,还为当地的旅游、服务、电信等产业带来了商机。一个会展经济中的书市经济已经形成。

但是,书市的效益又远远不是经济可以概括的,在书市兴盛的后面,是学习的热潮和对知识的渴望,是文化的勃兴。以福州书市为例:书市门票前3天已售罄;书市福州主会场及南平、厦门、龙岩3个分会场总计销售额1900万元,比上届书市增长58%。这些具体的数字后面实际上反映的是学习知识的热情。跟在一个又一个全国书市之后走向社会前台的是一个学习型社会。

读书:一种文化权利

今天,从每年一度的全国书市到全国各地自发组织的读书活动和各级各类书市,全民的读书学习的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如北京的春季劳动人民文化宫书市、地坛书市、南京的读书节、杭州的西湖书、深圳的读书月等等。

读书活动正在成为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2000年开始,深圳读书月每年一次,这个具有特区特色的文化活动现在已经成为深圳的标志性活动之一。据统计,首届“读书月”活动参与者为170人次,第二届“读书月”参与者则达到270万人次,2002年第三届“读书月”参加者更达到300万人次。

深圳读书月组委会过去所作的读者调查显示,20.92%的读者是在兴趣的推动下读书,54.17%的读者模糊地认识到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素养;而该组委会于今年所作的读者调查显示,高达73.18%的读者已经理性地认识到读书对于现代生存越来越重要。

来自深圳市新华书店的一组销售数字完全足以说明鹏城市民越来越高涨的读书热情:1985年,深圳人均购书仅1元钱,而当时全国人均图书消费为5元;此后的10年间,深圳人用于图书消费的支出平均以45%的幅度递增,2001年,深圳人均购书300元,比全国人均购书26元高出10多倍。从1989年至2001年,深圳人均购书已连续13年居全国各城市首位。有关专家认为,今天的深圳社会已普遍接受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现代理念,学习社会的雏型已初步形成。

如今,图书消费已面向广大居民,虽然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但是人们仍旧愿意以这种传统的汲取知识的途径去感受社会文化圈。今天,已经过上和即将过上小康生活的中国人正在积极健康地购买图书和汲取知识,21世纪一个全新的学习中国半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