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亚马逊计算机图书畅销榜

2003-0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志杰 主持 我有话说
这期亚马逊计算机图书畅销排行榜与上期相比变化不大,整体感觉是有不少Adobe公司产品、游戏攻略和Mac的图书上榜。国内的Photoshop一直销售不错,但游戏攻略图书都销得不太好,可能是国内图书的时效性还是比较差,总是要慢半拍,倒是游戏杂志比较红火;Mac的图书更是没有什么销量。另外,上次排名第二的《谁说大象不能翩翩起舞:IBM历史性的崛起》一书已经升至第一。这本书的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将作为该社2003年的重点书推出,该社已经在福州全国书市上对它进行重点宣传。那么,就让我们期待好了。上期重点点评的《欺骗的艺术:控制安全技术中的人性因素》一书,已经从第8名上升到了第4名,说明它的人气进一步兴旺。

现在各行各业都不好做,计算机图书出版也是如此,大家最近讨论比较多的是如何创新。具体如何创新,方式多种多样。但我想,核心的一点,就是如何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或者创造并引导需求,然后再去满足它。但怎么去发现或引导需求呢?我想通过自己作为一个最普通的用户,在管理电子邮件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来抛砖引玉。

刚开始使用邮件时,只是想到如何收发邮件,开始时邮件都不会很多,直接使用Web方式上网页上收即可。

后来慢慢邮件多了,就感觉那种方式很麻烦,而且不能保存邮件。这时候,就会开始考虑使用Outlook Express或Foxmail来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设置好E-mail信箱,设置好收发邮件的地址,反正能将邮件收下来,就暂时不会有其他需求。

再过一段时间,比如最近刚过完圣诞节,接着又是元旦,手机里收到了很多很多的短信,每天老得不断地删除。邮箱里也是各种各样的电子贺卡,大都是精美的Flash动画。自己不想轻易删除这些贺卡,但保留起来又与其他邮件混在一起,显得很杂乱。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分类管理呢?当然有,这就是使用邮件规则。

邮件规则有了,邮箱按规则进行了自动分类,看起来整齐有序,好像没有新的需求了。不,你每次写信都要输入签名,如姓名、电话、单位、邮政地址、问候语等,能不能让计算机来处理呢,当然有办法,这就是签名功能。此外,更有个性的用者还会使用信纸。

大多数人都不是录入员,所以在使用Word时,对自己的录入速度不会太在意,因为稍微长些的文章都有专门的录入人员。但大多数人的信都是自己写,所以,写多了,自然就想到用什么录入方法比较好(因为大多数人都不会五笔字型),我最近就从同事那找到一种很好用的输入法,就是我现在正在用的紫光输入法。

等要联系的人多了,自然不希望每次都单独输入他的E-mail地址,开始不在意,大多数都直接将对方发送邮件时的别名直接添加到联系人中。因为很少人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作为邮件地址别名,所以等联系人一多,就感觉特别乱,不知道谁是谁。这时候大家开始的解决方法是将每个人的真实姓名作为联系人中的邮件地址的名称;但等使用了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这也不够方便。因为很多人不止一个邮箱,而且在写新邮件要添加联系人时,如果采用中文方式来查找联系人的话,感觉非常麻烦。因为很多人拼音都打不准,需要尝试好一会儿才能敲对那几个汉字。有没有比较好的方式呢,按我自己的经验,如李志杰的263信箱可以在联系人中表示为lzj_李志杰_263,而他的163信箱可以表现为lzj_李志杰_163。因为在联系人中的排序是按照前面的英文来排序,所以查找非常方便。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每一个需要发送邮件的联系人,而且可以很容易指定具体邮箱。当然,如果每个人都用这种方式来作为自己的E-mail地址的别名的话,将给其他人带来很大的便利。能够节省别人时间的还有每个人制作一个电子名片,在第一次发送邮件时作为一个附件发给对方。对方收到后就可以直接导入到PDA程序和其他软件中,节省录入联系方式的时间。这些事虽然非常小,但我相信每个人在这上面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如果想知道对方是不是收到了你的邮件,可以要求邮件程序加上回执。对方收到邮件时,程序将自动要求发送回执,这样就不用担心对方忘记发确认信了。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到了这一步,邮件的使用已经是比较高水平了。但如果要重新安装系统,该如何确保快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呢?这就要事先备份联系人地址、邮件账户地址、邮件规则、复制邮件文件或事先更改软件存储邮件的位置。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对一个新手说这么多的话,他一定会不耐烦,或者有些晕,因为他还没有开始应用,只是学习,没有感到有那么多的需求,他只要知道如何能收发邮件就可以了。这也是大多数的书中介绍邮件使用时讲解的内容。但对于一个真正使用(不是学习使用)邮件的用户来说,他除了要学会能用外,更需要学好如何用好,那上面提到的所有知识,对于他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这可以给他带来真正的便利,能够帮助他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看来,我们真的要静下心来,深入地挖掘用户的需求,才可能写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图书。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更多原创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帮助”或者“菜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