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文学与美国文论

2003-0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仁敬 我有话说
写一部美国文学史,要不要包括美国文论?怎样包括?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学者郑重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前,在一些英美学者撰写的英国文学史或美国文学史里,文学与文论是分开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往往被用来评介作家和作品,开导读者。但学者并没有忽视文论,通常在阐释作家时附带评一评他们的文学论著,如雪莱的《诗辩》、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詹姆斯的《小说的艺术》等等。

19世纪60年代,英国诗人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发表了《批评论文集》(第一卷,1865,第三卷,1888)。第一卷的开篇《现代批评的任务》成了一篇纲领性的文献。阿诺德提出:文学批评应该跟文学创作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从属于文学创作。批评家要反映时代的声音,做时代的预言家。阿诺德的真知灼见受到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等人的赞扬,在欧美文坛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他后来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奠基人。

到了20世纪20年代,英美文学批评有了长足的发展。艾略特、理查兹、燕卜荪和利维斯等人作了可贵的探索,以自己的论著丰富了文学批评,在20和30年代英美“新批评派”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学批评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和接受。1956年,诗人和批评家艾略特说,“过去的30年,我认为,乃是英美两国文学批评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后来“新批评派”由盛而衰,又出现了结构主义批评、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女权主义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批评等。文学批评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蓬勃发展,影响遍及全球。因此,有人称,20世纪是欧美的“文学批评的世纪”。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文学批评地位的提高,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将英美文论纳入英国文学史或美国文学史。我国的情况也一样。王佐良、周珏良主编的《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1994)就有两章专述英国文论:第八章现代主义:理论和第十八章新左派:理论与创作。王佐良先生在“序”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阐释学、女权主义、精神分析、新历史主义、接受论、解构论等等流行的时代里,搞的又是西方文学。不可能不觉察到它们”。同时,他强调指出:“有不少流行理论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不必匆匆忙忙去联系;有的略有了解,要拿马克思主义去分别有用与否,做些取舍”。

美国许多学者认同了文学批评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将它纳入他们编写的文学史,但在具体操作上则有较大的不同。斯皮勒等6位教授的《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1946年问世。该书有两节专述美国文论。第68节“书笈之战”评介批评家范·威克·布鲁克斯、欧文·巴比特、门肯、帕宁顿和斯宾格恩等人及其论著和1930年以前批评界的情况,指出他们受马修·阿诺德的影响,重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重估传统的价值观,但两大任务尚未开始:(1)重新阐释美国的文化传统;(2)开拓一种文学批评系统;第80节“批评的总结”里评述了30年代几种文学理论的激烈争论。斯皮勒等人对南方《逃亡者》兰色姆、布鲁克斯和塔特等新批评派的理论不理解。他们同时呼吁“寻求统一的文学观的共识,坚持和保持文学的主要的完整性。”

这种观点受到伯科维奇主编的《剑桥美国文学史》(1996)的直率的批评。该书第8卷第二部分“1940年以来的文学批评”详尽地评析各种文学批评流派产生的背景,它们的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政治与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出现及其学术化、新批评的全国化、女权主义批评的多元化,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等。这是迄今为止各种不同版本的美国文学史中对文学批评分析最详尽、最集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专著。有趣的是书中专门有一节将此书与《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撰稿人卡顿和格拉夫严肃地批评斯皮勒等人片面强调美国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力图避开分歧,并指出他们一方面承认当时文学批评“日益强大,已变成一门学科”,另一方面又将不同学派的争论当成美国批评界的“宗派主义”,幻想建立一个照顾到各派利益的统一的批评理论系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艾默里·埃利奥特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第四部分第四节文学批评详细回顾了1910年到1945年新批评派出现前后批评界的状况,评述门肯、巴比特、帕宁顿等人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对60年代到80年代的文学批评的发展却留下空白。有趣的是在全书最后一节“新先锋派和实验派的创作”里,撰稿人在评析这两派诗人和小说家时引用了著名批评家詹姆逊、桑塔格、克里斯特娃、罗兰·巴特和德里达等人的话,最后自信地指出:美国形成了“文学之外”的文学,文学研究的方法要“强有力地向广阔的文化领域推进”。在他们看来,各种不同流派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也许将走向“多元文化主义”。

事实上,美国文学批评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一种文学体裁走进了美国文学史,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深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中去。马斯·麦克拉弗林在他与著名批评家兰特里基亚合著的《文学研究批评术语》(1990)的序言里指出:“文学理论已走出学院,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美国《新闻周刊》经常使用“解构”(deconstruct)一词。英国一个流行通俗歌曲组用“快乐音乐”(Jouissance Music)的著作权发表了一些抒情歌曲。其实,“Jouissance”一词是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用来描写阅读的乐趣的。麦克拉弗林还听到一位美国教练说过,他的球队学会了“解构防区”。这说明当代文论的术语已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告诉人们文学话语和文化话语怎么进行。由此可见,文论像潮水般地涌入现实生活,学英美文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不能不面对它。

作为一部面向中国读者的专著,拙作《20世纪美国文学史》力图反映上述的新变化,将文学批评作为美国文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全书63万字,文学批评占10万多字,约1/6。每章里都有少则1节,多则3节的篇幅评述文学批评家及其论著和主要批评流派。为了帮助读者了解美国文学批评的来龙去脉,第一章第七节论及美国作家对文论的初探;第二章第八节阐述20世纪初的文论。第三章有两节评述左翼文学批评与文化历史批评和新批评派的登台;第四章也有两节专论“新批评派的鼎盛和衰落、芝加哥学派和纽约批评家”;第五章则有3节论述女权主义批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批评。这样设置比较系统地展示了美国20世纪文学批评,从萌芽、成长到繁荣并在世界文学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历史风貌。我觉得将文学批评分散到各章去,有助于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来进行评析,相互印照,加深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对小说的解读,如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与读者接受论,里德的《芒博琼博》与结构主义等。不难看出,文学批评不仅与其他文学体裁同步发展,而且批评家有时以其理论的前瞻性走在小说家和诗人前面,发挥了可贵的导向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