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出版人才大流动

2003-0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红娟 我有话说
出版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核心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的挑战会激发人的许多潜能,这种流动不仅能使更多的人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会给出版界带来活力。出版要走向市场,和世界出版业接轨,肯定需要大的人才流动。不是说流失人才的单位不好,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他在某一个平台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人才流动也会使大家视野开拓,能不断输送人才,理念会不断发生变化,对各个企业来说也是好事情,应该得到鼓励。

进入信息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开放的政策,给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人才流动是正常的,这样才能使每个人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平台,进入良性的循环机制,对出版界也起到促进和发展的作用。

白冰(原作家出版社任副社长,现任接力出版社总编缉)

人才就应该能上能下

白冰,原来在作家出版社任副社长,他认为作家社在社长张胜友的带领下一心谋改革,机制运行良好,工作环境非常好,也有好的平台,离开曾经工作16年的出版社,心中真是不舍。但是一个地方呆久了,缺乏新鲜感。开辟新的领域像进入角斗场一样,会面对新的挑战,人也变得更有活力。之所以选择接力出版社,白冰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他本人是图书编辑,又从事青少年文学创作,对这一领域相对熟悉。接力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影响大,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有一个有魄力、凝聚力、创新意识非常强的社长李元君,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白冰喜欢这里的工作气氛和环境。同时广西新闻出版界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鼓励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应李元君的邀请来到接力社任总编辑之后,白冰和接力出版社全体员工一起,日益进取,重新开创了一番事业。第一年,已经初步看到比较好的效果。在作家社时,白冰分管经营,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到了接力社以后,白冰早出晚归,几乎没有双休日,更不用说去打球、游泳了。但他干得很开心,并不觉得累。今年接力社全年产值达到1.7亿元,其中市场图书发货超过5000万码洋,当年回款率83.2%,据开卷公司一项市场调查报告显示,9月份接力社少儿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为第3名,比上年同期提升了12名,总体综合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出版社中排名第36名,比上年同期提升109位。

白冰认为,出版界的所有人才都应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这样才能给出版界带来活力,中国出版界才能有大的发展。出版界人才的流动,会使出版资源得以重新配置,这种配置是市场的选择,将对整个出版业起到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人才流动逐渐走向双向选择,给人们重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机遇面前人人平等,谁的准备充分,谁就会有更多的机遇。只要流动者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在新的平台上努力奋斗,这种挑战确实能给流动者带来新的活力。出版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核心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的挑战会激发人的许多潜能,这种流动不仅能使更多的人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会给出版界带来活力。

刘硕良(原广西《出版广角》杂志主编,现任云南《人与自然》杂志社主编)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今年已经70岁的刘硕良在出版界“超期服役”了十几年。1993年,刘硕良在漓江出版社离休后,到广西新闻出版局创办《出版广角》杂志,短短几年时间将《出版广角》办成大16开本、全彩印刷的月刊,并在经济上实现了自给。2001年,云南教育出版社社长何学惠邀请刘硕良担任新创刊的《人与自然》杂志社主编,刘硕良心想,在出版局做研究性工作固然轻松,但没有挑战性。他很希望做一个完全面向大众的杂志,经受市场的考验。“人与自然”主题好,具有开发的潜力,是举世关注的话题,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当他决定做这项工作时,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么大年纪了没有必要再操劳。也有人说:在《人与自然》你可能会创造奇迹,也可能是“滑铁卢”。的确,刊物那么多,要开辟一个新领域,谈何容易。刘硕良心里很明白,出版迟早要走职业化的路子,而出版队伍职业化,是出版市场化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市场化的程度越高,职业化队伍的生命力越强。如果出版人还像往常一样,要求出版专业人员都依附在某一单位某一岗位上,不适当流动,出版走向市场的步伐会很缓慢。刘硕良认为,年龄在出版文化人中,不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或某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只要思维活跃,跟上时代,年龄不是界线,而是智慧积累的体现。他希望开阔一下视野,脑子里面产生新的思维,多一点源头的活水,不至于程式化。在创办《人与自然》杂志中,刘硕良所带来的经验、资源以及作者关系、信息网络,远远超过了他当顾问的价值。

来到杂志社后,刘硕良最大限度地利用云南教育出版社所提供的舞台,7月2日走马上任,没有人手,就于7月中旬招聘毕业生。第1期的稿子都是通过他的老关系约来的。做了一年之后,他就打开了局面,面向全国、面向海外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2003年《人与自然》的邮局订数比上年增长70%,同时也带出了一批人才。

作为社办期刊,《人与自然》有个很有利的条件,就是可以互动出书。在刘硕良创办的“人与自然文库”中,《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就是他通过老朋友约来的稿子,该书自上市起,一连几个月都位居排行榜前列。第二本书《神奇的海豚奥利》也已推出,并由此打响了云南教育社的畅销书品牌,扩大了影响,刘硕良因此成为云南省委宣传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范。

不论怎么流动,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有创新,是否有好的出版物。一旦你离开,你的产品是否继续产生影响,好的作风是否仍然在影响周边的人。出版是生产精神产品,出版工作是一种很实物的操作,是传播精神理念,我们不能设想操作者境界很低。刘硕良说,人才的流动,首先不能是单纯的个人利益上的追求,而是整个出版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机遇的选择,是一种挑战性的新课题。事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探索新领域的流动才有比较厚实的思想基础,这样的流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有的人流动,并没有产生流动的效果,这就跟流动者本人有关。过份看重客观环境的作用,而忽略了个人的能力,只为了个人物质上的享受,不会有创造的激情,也不会艰苦奋斗开创新的局面。

现在刘硕良与云南教育社又签了3年的合同。他希望尽量贴近读者和市场,锻炼和提高自己市场运作能力,使自己真正能够跟读者打成一片,能够为读者服务,通过市场效益来体现社会效益。杂志和文库这两个“轮子”都要滚动得好,才能把《人与自然》做出一番新天地。

黄育海(原浙江人民出版社任副总编缉,现任贝塔斯曼咨询有限公司任业务发展总监、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总编辑,兼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编辑部总编辑)

经历一次全新的挑战

1981年黄育海大学毕业后进入编辑出版行业,做了3年杂志,1984年调至浙江文艺出版社,4年后即担任该社副总编辑,1998年又调至浙江人民出版社任副总编。如果说这些都是在行业内流动的话,2001年的流动,使黄育海经历了一次全新的挑战。

去年7月,黄育海调至贝塔斯曼咨询有限公司任业务发展总监,同时任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总编辑,兼任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编辑部总编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黄育海其实只出于个人发展的考虑。在浙江做出版,他有过很好的成绩,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其中有一套“中国现代诗文作家全编”(40种),重印了十几年,创利五六千万元,实现了双效双赢。但作为编辑,他首先看中的是上海比浙江的发展平台更大,作者资源更多。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出版也开始走向世界,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从业人员必须要善于吸取国外出版的优秀传统和管理理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出版公司,贝塔斯曼管理理念和行销手段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所以当黄育海有机会去贝塔斯曼时,他很高兴地上任了。

从国有企业到贝塔斯曼,黄育海面临的工作环境完全不同,工作时间完全不同,不用说午休,就连午饭的时间都往往被工作讨论冲了,工作强度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也完全不同。在外资企业,每个人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必须独立完成工作。来到贝塔斯曼的时间大概一年半了,黄育海想,自己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国外的出版社讨论有关出版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去美国、法国、德国考察过出版业,学习到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跟国外大出版公司,诸如兰登书屋、《国家地理》杂志、迪斯尼、英国BBC等建立了良好关系,开拓了视野,在管理上更加开放。他目前的工作不是直接搞出版,而是引进海外优秀的版权资源,介绍给国内的出版社。尽管是这样,他还是接触到广泛的、优秀的出版资源,这对他个人来说非常宝贵。

黄育海认为,相对其他行业,出版界的流动不是很多,尤其是外省市出版社流动更少,这可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现象造成的。出版业的流动和其他行业流动一样,是促进出版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出版要走向市场,和世界出版业接轨,肯定需要大的人才流动。不是说流失人才的单位不好,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他在某一个平台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人才流动也会使大家视野开阔,能不断输送人才,理念会不断发生变化,对各个企业来说也是好事情,应该得到鼓励。对行业发展来说,人才流动是好的趋势。但是对个人来说,怎么流动,是否流动是必须考虑清楚的事情。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所了解,其次要对流动的单位有充分的认识,第三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对付一个全新的环境,要改变自己,吸收正确的东西,包括自己的观念和方式。

周蕴璋(原湖南教育出版社编缉,现任海南出版社编缉)

孔雀东南飞之后

当时的湖南教育出版社,效益很好,在很多人看来是“金饭碗”。而且周蕴璋是单位的骨干,领导正准备委以重任。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还要“孔雀东南飞”。周蕴璋心里很清楚,在湖南教育出版社,编辑只要找准了稿子,发行多少似乎无关紧要。但她希望更好地寻求自身价值,挑战自我,挖掘自身潜能。真的走出那一步之后,回过头来看,周蕴璋才知道走到今天有多难。1992年1月,周蕴璋来到海南出版社。海南人口不如湖南1/10,文化底蕴不如湖南,组织作者必然要面向全国各地,才能把图书推向全国。在这里,编辑的组稿意识、市场意识更强一些,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周蕴璋比在湖南活得艰难,但活得充实,活得精彩。她记得,刚到海南时,每个月只发400元工资,她出去约稿,回来在大排档吃饭,热得汗流浃背。周围是拉板车的人、穿汗衫的人,她是惟一戴眼镜的人。到了海南以后,她做了一些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原来她不懂经营管理、不懂市场、不懂发行,不认为自己能跑市场,甚至不知自己能干些什么。而现在,要白手起家,挖掘选题要靠智力、还得跟书店等各个方面打好交道,编辑室对各方面的管理要自负盈亏……对自己的磨练太多了,现在她知道自己也能拳打脚踢,摸爬滚打。都说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界会有“狼”来,但是在海南摔打了十多年后,周蕴璋想,即使真正的“狼”来了,她也不会有太多压力,因为她早就走向了市场经济。

自己是“人才”吗?周蕴璋没有想得太多。但是肯定的是,流动对人才来说是个全面的锻炼,对需要人才的地方是补充,对流失人才的地方是推动。她们这批人的到来,推动了海南的出版事业,海南出版社走到今天,与引进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都比较高的编辑有关,锻炼了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企划能力,以前的“书呆子”编辑不会受欢迎,选题策划离不开市场,检验出版也离不开市场。另一方面,她们的流动,也推进了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改革。“树挪死,人挪活”,人才流动是正常的,而今湖南教育出版社曾经是周蕴璋部下的两名年轻同志,现在比她的职称都高了,挪动一块石头出来两个坑,周蕴璋笑称自已的离开加快了年轻人上进的时间。但是作为流动者本身来讲,首先要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面对那些失落和寂寞。思想素质、人品素质、专业素质,一样都不能缺,自暴自弃不行,盲目清高也不行,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