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纽约“五点”

2003-01-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玉力、丰强 我有话说
  描述新大陆的所谓上流社会,渲染企业文化传媒巨头控制的当代社会,斯格塞西不擅长,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血里面没有那种东西。作为一个文化人,与人茬架估计他占不着什么便宜,但是对街头的流氓混混,却有天然的亲切感。描绘纽约社会“下九流”的故事,是斯格塞西的拿手戏。2002年底,已经三番五次推迟的作品终于上市,一部街头流氓史诗片。

谈论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像面对刚见光的文物,一碰就掉渣儿。纽约的故事,往往还泛着血汗和泥土的腥气,因为实在很近。

故事发生的主场景,“五点”(Five Points),在美国历史上很有名气,曾经是登峰造极的藏垢纳污之地的代名词。五点,有人说是五条街道围合的贫民窟,有人说其中三条街道相交形成的五个马路拐角才是真正的核心,反正指的都是同一片地方。五条街道,只有貌比利Mulberry今天仍以原名存在,三条改名(安东尼Anthony今为窝扶Worth,十字Cross今为莫斯科Mosco,桔子Orange今为巴士打Baxter——新街名的音译均不能按普通话发音),一条小水街Little Water消失。

400多年前捷足先登的探险者,说一到纽约顿觉空气爽人,带着瓜果和鲜花的香味。那时节,成语叫人迹罕至。五点,也曾经是好地方。19世纪初,它的西侧原有的一处大水塘被填为平地,周围建起富人的住宅。可是10多年后,地面塌陷,空气中弥漫着怪味,有钱人撤离,没家没业的穷困新移民进驻。穷人区永远热闹,没本钱做正常买卖,打各种零工,杂耍卖艺、沿街乞讨,孩子哭大人叫。五点地区成为廉价大众娱乐项目的聚集地,影片中的酒馆叫老酒馆,不光卖酒卖小吃,也是集会场所和旅店。在流传下来的木刻画中,老酒馆规模看起来并不大,但是史料记载却说,人最多的时候,曾经有一千多人挤住在里面。

拥挤其中的是些什么人?在斯格塞西的影片中,屠夫一帮管自己叫美国本土人,其实除了印地安部落留下的,没人是本地人,顶多占山为王先来一步而已,以自己前辈参加过独立战争抗击过英殖民者为荣。影片时代的新移民,主要来自爱尔兰。19世纪中期,爱尔兰连年灾荒饿死无数,于是投奔新大陆。像当年非洲黑奴一样,沙丁鱼一般挤在货仓中飘洋过海,十有九个死在路上,能登上美国土地的必然有非同一般的身体素质。当时的五点和周围一带,汇聚着爱尔兰新移民,被解放的黑奴,不多的犹太贫民和中国劳工。在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的新大陆,新移民不得不抱团,不得不接受占住脚的先来者人的帮助,然后听命于他们的调遣,说起来也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生存,形成各种名号的帮派。影片中出现的“死兔子(the Dead Rabbit)”、影片中没提的“搅屎棍(the Plug Uglies)”、“屁帘子(the Shirt Tail)”、“捡烟屁”(the Roach Guards),都是当时的著名帮派团伙。五点地区也被称为“杀人巷”,“贼窝”。

穷人区无法界限分明,各民族杂处,当年的五点也是纽约真正的民族大熔炉,黑种人黄种人和欧洲来的白人移民在一处跳舞作乐的景象,别处难得见到,这也是被当时的有钱有势阶层人为堕落下流的一个原因。摆脱了恶劣环境的人也会认为穷山恶水出刁民,五点地区的匪帮彼此火并,也曾筑起路障与警察打巷战,青壮年男子第一线,妇女小孩在二线砸石块提供后援。但是这些事情与南北战争征兵导致的暴乱并不是一回事,在影片中,斯格塞西把许多历史上在不同时候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模糊成一团,为的是给王子复仇记式的故事提供一个更壮烈的背景。

距离今天150年前,也就是马丁·斯格塞西新作《纽约黑帮》的时代,“五点”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欧洲。久闻“五点”大名,1842年狄更斯访问纽约期间,曾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穿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在后来出版的《美国笔记》中,他回顾说,那里街道曲里拐弯,马路上的垃圾烂泥能淹没了人的小腿,从房门里冲出的臭气能让人立马窒息而死,几乎没人形的醉熏熏奄奄一息的活物,这儿躺一个那儿蜷着一群,整个儿是人间地狱。

对付这种让人头疼的地方,有什么治理办法?历史很短的美国,经历过原始积累阶段以后,对但凡有些历史的东西都视为文物。但是如果今天去“五点”那里寻幽,你会发现周围全是中文招牌,一口流利英语亚裔模样的少年儿童在打球,英语不流利一口中国话的老人在下棋搓麻拉高胡给人看手相,一派和平景象。影片最后的画面,也是2001年9月11日早晨以前的纽约。影片高潮时炮火硝烟中一片惨白、声音显得特别遥远的声像效果,在2001年9月11日早晨以前我们可能也没什么特别感受。“五点”,已经从地球上消失,新移民的故事以不同以往的形式演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