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港普艺拍出鲁迅手札赝品

2003-02-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世家 我有话说
这封香港普艺拍卖公司以6000元港币拍出的鲁迅书信,是造假者临摹的鲁迅手札赝品。

从造假者称“楼炜春”为“王炜春”来看,此公对“炜春先生”的情况知之不多,以致“楼冠王戴”,闹出大笑话。

前不久,接到朋友寄下2002年12月26日《中国书画报》剪报一纸,文章题目是《香港拍卖市场表明:近代名人书札有望成新宠》。文中写道:“最近,在香港普艺拍卖公司举办的一次拍卖活动中,一批近代知名人物的书札悄然登场。其中有孙中山、鲁迅、李大钊、胡适……等人的私人信函。”“拍品中,孙文致汪精卫、鲁迅致王炜春、胡适致郭沫若的信札,颇具史料与考证价值。”“鲁迅的信札”“以6000元港币拍出……”文后附印了被拍出的1935年7月11日“鲁迅致王炜春信”手迹照片一帧。

“王炜春”,鲁迅的受信人中,查无此人;所附鲁迅信手迹,已辑入《鲁迅手稿全集》书信函第15册中,原件现藏鲁迅博物馆。这封香港普艺拍卖公司以6000元港币拍出的鲁迅书信,是造假者临摹的鲁迅手札赝品。

一、受信人“炜春先生”,系指楼炜春(1910—1994),浙江余姚人,他是作家、翻译家,鲁迅的学生、朋友楼适夷的堂弟。他的哥哥楼子春(笔名一丁)是“托派”,至死不改自己的观点。1932年与同乡韩振业在上海创办天马书局,曾出版《鲁迅自选集》(道林纸精装本)。1933年楼适夷被捕后,他代楼适夷与鲁迅联系,鲁迅自1934年2月至1936年7月,先后致楼炜春书信7封。1935年7月11日信,说的是鲁迅同意天马书局出版《鲁迅自选集》普及本,并“附上印证(按:又称印花,当年为防盗版,在版权页上要贴作者名章拓片)壹千”。信的内容简要明了。从造假者称“楼炜春”为“王炜春”来看,此公对“炜春先生”的情况知之不多,以致“楼冠王戴”,闹出大笑话。

二、据《鲁迅日记》载,1912—1936年10月,鲁迅致各方友人信件计5000余封,大多已佚。鲁迅病逝后,许广平在远近友好的帮助下,共搜集了855封,之后在各有关鲁迅研究机构努力下,又相继搜集了鲁迅佚信600余封,1981版《鲁迅全集·书信》卷,共收入1450余封。1981年至今,又陆续发现鲁迅佚信17封。这些书信的手稿,除一小部分藏于绍兴、广州鲁迅纪念馆、国家图书馆及个别受信人手中,余者均妥善收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包括1935年7月11日信在内的鲁迅致楼炜春的7封信原件亦在鲁博收藏之列,绝无流散到个人手上或拍卖行之可能。显然,这次香港普艺拍卖的1935年7月11日鲁迅致楼炜春信,是赝品无疑。

三、虽然鲁迅书信尚有3000余封未面世,但好事者如要硬编造出一封鲁迅书信手迹,难度颇大,至今还无此先例。有的人曾将《鲁迅手稿全集》的印刷品散叶(几可乱真)冒充鲁迅真迹行骗,但在内地难以得手。临摹鲁迅书信手迹,且在香港拍卖成功,这倒是头一回听到。

鲁迅书信手迹,编成书发行的有两部:一是许广平编、1937年6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的《鲁迅书简》,内收54位亲友信札69封。二是1978年鲁迅手稿全集编委会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书信》,共二函,收入鲁迅书信手迹1389封。鲁迅致楼炜春的七封信亦收其内。除300部宣纸珂罗版印制本外,同时还发行了普及本(八册),流行较为广泛。这次临摹者依据的就是此本。

临摹造假者采用1935年7月11日这封鲁迅信,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书信手稿集中,1935年7月份,共辑入鲁迅书信23封,其中15封,鲁迅用的是彩绘笺纸,这些30年代印制的精美笺纸目前很难见到;还有7封信写在竖蓝格道林纸上,这种信纸现在更难寻觅;只有7月11日致楼炜春信,鲁迅用的是素面宣纸,且信文只有短短的63字。相对而言,宣纸作旧,对造假者来说决不算什么难事,字数少,临摹起来也较为容易省力。至于临得像不像,收藏者懂不懂,能否逃过鉴定师的法眼,则是撞大运罢了。没想到的是,这份假绘竟一路“绿灯”,在香港拍卖成功!还真让这位造假者“撞”上了。

四、平心而论,造假者临摹的这封鲁迅信札,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猛一看,还真有点鲁字的意味,起码做到了“形似”。但与原件对读,则漏洞百出,摹仿痕迹明显,鲁迅书信一气呵成、浑洒自如、字字顾盼、气韵流畅的行书神采荡然无存,无论是整篇的布局,还是单字的刻意摹写,均相差甚远。现将鲁迅真迹与这封临摹信并附于文下,读者稍加对照,便不难辨其真伪。

随着名人信札收藏热的兴起,在金钱的驱动下,造假者也要蜂拥而至,香港普艺拍出的这封假绘仅是其中一例。今后,不论在什么场合,如遇到鲁迅书信、手稿,应慎之又慎,一是藏家要加强有关知识的修养,二是自己一时拿不准,可向有关鲁迅研究机构咨询,以免上当受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