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期刊市场:变与不变?

2003-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每到年初,期刊市场总是引人关注的。“变脸”的话题持续了几年,有些变好了,有些却真地像变戏法一样消失了。今年的期刊,变还是不变?虽然主题并不新颖,然而历经“沧海”的多种期刊,在变来变去之后,已然有了明确的定位。

刊物变脸有的增有的减

在增加少年版的做法上,《中华文学选刊》和《青年文学》是英雄所见略同。中学生刊物有上百种,传统的如《萌芽》、《中国校园文学》,新刊物还能再找到突破口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华文学选刊》利用出版社的品牌优势和名作家资源优势,和全国中学语言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学生文学社笔会中心联合推出《中华少年写作精选》,主要面向初、高中生,推介最近发表在各刊物中的少年文学精品,详细介绍少年文坛上出现的新星。为了推动中学生文学社的发展,展示优秀中学生文学社的风貌,杂志社设高额奖金举办了“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接力赛”,并开设相应的栏目“文学社大展台”和“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接力赛”。为了照顾广大师生提高作文水平的要求,刊物开辟“阶梯作文”栏目,请名校的名师开辟专栏,介绍作文教学的经验,传授阅读和写作的绝招。目前《中华少年写作精选》已出版了3期,每期发行量有2万份左右,从最新反馈的意见看,这是一本受学校、老师、家长三方面欢迎的高品质刊物。该刊编辑脚印认为,两本杂志产生互动作用,少年版将会带动《中华文学选刊》的发行量。

《中华文学选刊》最初是从审美的角度选文章,后来变成文化文学等时尚话题刊物,但是订量并没有加大。现在刊物又变回保持精品的风格,但在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传统保守的版式,选择小说的标准也有变化,更时尚、更容易为读者接受。

《青年文学》一直以青年作者为服务对象,而青年作者队伍由三方面组成:社会作者、网络写手、校园版块的学生作者。过去《青年文学》主要面对社会作者,但当网络作者和校园中新生的创作群体越来越活跃时,刊物不能不给予关注。从去年年底开始筹备改为AB版。A版一如既往发表社会青年作者作品,B版则专发校园作者的作品,明确定位80年代后校园学生。《青年文学》主编李师东说:“以青年作者为基本定位的刊物,必须关注新生的作者群。这是基本的判断。B版是从《青年文学》延伸出来的版块,专门展示学生成长中真实的自然形态,弥补了只发表社会作者作品的不足。”改版后的《青年文学》,定价由过去的6.3元/册改为4.5元,A版页数减少两个印张,更纯文学一些,第一期印数增加了3000册。B版正做发行工作,已印到1万份,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有的刊物增加子刊,有的则合二为一。《译文》和《外国文艺》的老读者们惊奇地发现,它们成为了“一家人”:封面变为《外国文艺·译文》,内容排版和字体也有不同。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外国文艺·译文》杂志主编吴洪介绍说,出版了10期的《译文》过去是大16开,《外国文艺》是32开,现在统一为16开,由过去的双月刊变为月刊。这样的改版,兼顾了不同的读者群,产生互动的效应,扩大了读者面。此外,他们还在学术书店、大的书城设立了直销点,从前两期效果看,读者反映不错,发行量增加了30%。

万变不离定位

《北京文学》副主编杨晓升说,通过对读者市场的广泛调研,他们决定根据自身的特点,创办一种最能吸引读者的文学选刊。国内选刊类型众多,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无疑是一个现实问题。他们研究了兄弟刊物的走向,给自己找到了准确的定位。首先,改《北京文学》月刊为半月刊,上半月为原创版,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评论等优秀的原创作品。下半月则为《选刊版·中篇小说月刊》以选发优秀的中篇小说为主,配以极具文化价值的集束信息,奉献给不同层面的读者群体。他们精心设置编排栏目,辟出了“第一篇”、“羊年好看”、“文本典藏”、“人物与事件”、“东张西望”等颇具新意和诗意的栏目,力图走创品牌促发行之路,创出读者认可的具有独家气象的品牌选刊。

《北京文学》选刊版《中篇小说月报》的创刊,为读者打造了一座好看的阅读平台,同时也为作家打造了一座精美的创作平台。选刊版以“好看、权威、典藏”特点,力图全方位、多极化地办好这本新创的文学选刊。从封面、版式、装帧设计,到内文插图、用纸档次等等,都进行了巧妙构思、精心营构,使之典雅俊逸、端庄大方,不仅好看宜收藏,且因文学空间的延展而内涵无尽。

刊物都在变,到底该怎么变?单拿健康类杂志来说,有的走向了时尚,比如《健康之友》以及《大众医学》杂志主办的《健康时尚》;有的则趋于科普,比如《健康》。《健康》杂志2003年全新改版,由普通16开改为大16开,内页由黑白改为彩色,纸张增加到64页,定价也相对提高。主编陈珊珊说:“原来刊物的读者定位比较宽泛,从杂志发展趋势来看需要准确的定位。现在《健康》的定位是家庭健康,栏目也相应地有些变化。读者的文化需求高,关心的东西越来越新,希望能够有指导性的阅读。我们的想法是做一本优秀的、有品位的科普杂志,贴近现实生活,改变读者的健康误区。”陈珊珊认为,杂志不能都一窝蜂赶时尚,时尚不能完全满足科普的需求,我们的读者不光是高收入的白领,更多的是普通读者。刊物变化的宗旨是接近读者,让读者接受,那就必须了解自己的长处,掌握好尺度。

以内容取胜

不是所有的刊物都在一味地寻求变化。从2002年底随刊发放的读者调查表反馈的情况看,有86%以上的读者对《人民文学》封面、版式以及装帧设计表示满意,因此《人民文学》不计划做大的调整,还保持原有的风格。该刊常务副主编韩作荣介绍,今年该刊做了些小的调整,计划在作品质量上进一步提高。既保持应有的艺术品位,同时也要考虑可读性,贴近现实,接近读者。《人民文学》主办的《中国校园文学》发行有十几万册,所以他们也不急于增刊或扩版。韩作荣说:“文学生产力有限,真正的好作品一年也没有那么多,增加一倍的篇幅来扩大发表量,作品的质量就不会有保证。而且如果增加一倍的定价,读者承受能力也有限。”

增刊多也较见成效的,当数《今古传奇》。这份连续三届被评为百强期刊的杂志,为了对读者表示感激之情,拿出40万元资助100名困难读者。《今古传奇》从1999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单月出刊为传统风格,双月出刊为纪实风格,2000年增加故事版,2001年增加武侠版,2002年将武侠版改为半月刊,目前单武侠版月发行量已超40万册。谈到今年的变化,《今古传奇》社长兼总编舒少华说,他们计划将故事版再改成半月刊,将武侠版改为周刊。增刊后读者是否认可,作品质量是否跟得上的问题摆在面前,舒少华的主张是,吸收读者意见、培养作者队伍,争取有较好的质量。

《浪淘沙》的内容是反映纪检监察工作的,自2000年改成半月刊后,目前月发行量有25万册左右。一本反腐倡廉的期刊杂志,何以做到这么大的市场?他们是不是也有了变化?刊物负责人姜国军介绍说:“我们主要在内容、深度、内涵上做文章,增强了新闻性和纪实性。新闻性,即增强时效性,不论正面还是反面案例,以事实为依据;纪实性,即强调刊物的功能作用,我们的刊物不仅要办给纪检干部看,还要面向广大读者。”

刊物如何走市场

大多数的刊物本身赚钱不容易,生存面临挑战。如何既保证艺术水平并不断提升,又能适应市场,茅台酒厂以协办方式与《人民文学》长期合作,包括2003年提供人民币90万元的赞助,不失为一种尝试。这次合作可谓是中国酒业第一品牌和文学第一品牌强强联手。韩作荣说,刊物本身需要发展,但自身的资金不够充足,此次与茅台集团的合作将进一步改善刊物的经营状况,从而活跃文学环境。

就文学刊物讲,最根本的东西还是靠文学本身来取胜。如果想引起轰动,刊物比不过新闻;仅在包装或某方面出奇制胜,也不是改变刊物生存状态的根本办法,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抓作品质量,考虑与市场和读者接轨。李师东说,文学刊物的操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文学刊物有限的条件下进行自身调整,尝试新的可能性,能够对旧有的传统认知进行修正,培养新的文学增长点,而不能光靠传统的项目争取好的稿件和读者。刊物将定位向不同方向延伸,补充过去的不足,这种寻求变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要在不失去原有品位的前提下,在新的市场情况下做出比较有创意的调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