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远的三峡,永远的丰碑

2003-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谈广鸣 我有话说
  作为跨越中国人两个世纪的记忆,三峡工程应该让所有的中国人刻骨铭心。阅读大型图册《中国三峡工程》,曾经记忆中的三峡成为渐行渐远的美妙风景,而另一座世界水电工程历史之最的高大丰碑在头脑里也同时于无形中树立了起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因洪水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其中长江流域是中国洪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尤以中下游地区为甚。正因为防洪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中华民族经过了70余年的“三峡”构想、勘测、设计、研究、论证。为了这一巨大工程,不仅中国的科学界、工程界几代人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前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不少专家也曾参与了工程规划、设计研究与咨询工作,其中的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建成后的三峡工程,将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生态保护、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宏伟工程。决策者的正确选择,建设者的辛勤汗水,百万搬迁家园者的深明大义,成就了这一伟业。“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这样巨大的工程?所投入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繁重,在世界工程史上堪称罕见。从这个意义来说,三峡工程是不可复制的惟一,是万难克隆的惟一,也是不可摧毁的惟一。华夏儿女的辛劳和智慧,铸造了这世界水利水电建设史上的惟一,画册无疑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三峡精神”。在全方位的诠释中,三峡工程的历史责任得以凸现。

画册里的文图记载着人类为实现世纪梦想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具备的基本力量,而勇气和智慧却成为永恒的主题。在历史的前行中,三峡工程成为理性的工程而不是感性的工程。三峡工程不仅仅是技术复杂的水利工程,也是涉及经济、社会、科技、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孙中山先生开始,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长江和三峡工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1992年,三峡工程建设方案得以通过。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三峡工程10年建设不同寻常,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镜头面前,创业者在行进,并继续把梦想往更高的层面飞翔。通过三峡工程10年建设的实践,人们加深了对长江、三峡工程的认识,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界生态平衡是相对的。人类社会活动就是要使自然界达到相对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这本很厚的图文集里,从“百年夙愿梦想成真”到规模空前的百万大移民再到“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美好前景,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从时间和空间的变幻中把建设三峡的历史真实还原出来。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峡工程的动态体系自成一体,三峡工程的历史是华夏儿女谱写的举世绝唱。

在历史面前,任何繁琐的叙述都是徒劳,照片是记录历史的最为直观的表达。《中国三峡工程》是用定格的图片来见证三峡历史。它的策划,编辑对图和文的采集、插接、修剪和编排可谓匠心独运,也取得了图文并茂的最佳效果。三峡工程是举世焦点,围绕三峡工程展开的话题自然就成为传媒的焦点。正因此,画册里大量深入三峡建设工地现场性、即时性、瞬间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焦点”照片映入我们的眼帘,编者力求使图文在时空两个层面上结合,时而同步,时而分离,时而重叠,时而交错,时而观照,时而融合,图本没有妨碍文本的深刻和抒情,文本却给予了图本最贴切、最入骨的诠释,让我们在眼花缭乱中冥思妙想,读起来饶有兴致,轻轻松松。另外,图画的生动、现场感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其背后的睿智甚至超出于一般的文字创作。

这么说来,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中国三峡工程》都是试图把对历史的责任感统一于文图的诠释之中。百年梦想,十年建设,三峡工程是伟大的。借助本书,中华民族又一座永远的丰碑在世人面前再次高高树立。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