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三峡精神编辑三峡画册

2003-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枫/李慧 我有话说
在长江三峡修建一座大坝,蓄洪发电,是自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百年之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十分关注这一工程的建设。毛泽东同志以他一贯的诗人气质描绘出了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景象:“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今年三峡工程即将完成二期工程,进入三期,从明年开始蓄水发电。在这一重要时刻,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的湖北出版人,深感有责任和义务宣传这一伟大工程。基于这种种认识和考虑,湖北教育出版社提出了编辑一本大型三峡画册的设想,这既是作为三峡工程的一个历史记录,也是出版社向党的“十六大”献的一份厚礼。这一设想立即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选题设想确立后,有关人员马上开始了紧张的组稿工作。

画册的组稿工作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是由三峡工程本身所决定的。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三峡工程不仅是水利枢纽工程,而且是包括移民、电网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画册也应该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这就使组稿工作不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此外,由于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宏大工程,因此要求画册的作者单位必须要有相当的权威性。画册的几个主要编辑在大半年的时间内十数次地来往于北京、宜昌之间。2002年4月份,湖北教育出版社邀请有关领导专程到宜昌与中国三峡建设总公司商谈合作出版画册一事,取得了他们的初步同意。6月份,又到北京征得了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同意,他们不仅同意作为该画册的作者单位,而且委托中国三峡出版社具体与我社合作。经过多次商谈,湖北教育出版社与中国三峡出版社就有关的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要把此书编辑成为最全面地反映三峡工程方方面面的一本权威性画册。6月下旬,责任编辑陪同中国三峡出版社的摄影编辑专程沿着库区为此书收集照片,历时十多天。一路上,克服了道路崎岖,气候多变及伤病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与此同时,其他有关方面组稿的工作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反映工地建设的情况, 联系了长期在三峡工地第一线摄影的专职摄影师;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三峡工程的影响,联系了新华社摄影部。在这期间,编辑们东到南京,西到重庆,南下宜昌,北上北京。8月份,基本完成了照片的收集工作。

照片收集工作基本完成后,8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编委会的审稿会。会上,编委会对收集的图片表示满意,认为基本上能反映三峡工程的全貌,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根据编委会意见修改后,出版社马上开始了紧张的编辑、排版工作。这项工作的难度也很大。由于照片来自不同的地方,又无人统稿,因而显得十分零乱。责任编辑实际上在做作者的工作。譬如,在就某个具体问题或文字的用法上,经常要反复斟酌、讨论,甚至多次与北京的专家交换意见。这时候已经是9月上旬了,为了赶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前出书,有关编辑夜以继日地守在照排公司,一边排版,一边随时解决问题,连续大半个月都是加班到深夜。国庆节7天长假,一天也没休息,全部在加班。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02年10月18日的全国书市开幕前,把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中国三峡工程》送到了书市上,完成了向“十六大”献礼的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