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间城市超薄城市,又及

2003-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永和 我有话说
北京:北京音乐厅的疏散通道同时又是一个画廊,门厅中有一个文学书店。

画廊和书店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开业。

实际上,音乐厅将其所有的空间,包括舞台和观众厅,按空闲情况出租。

画廊并不在意它在演出期间不能开业。

至少,观众退场时会看到商品,也是很好的广告。

其结果是时间,具体是剩余时间,被出租了。也许时间还可以被策划、设计、装修?

台北:凌晨两点,中心商业区街上逛街的人们熙熙攘攘。

这是九十年代末经济衰落后的景象。

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说:过去情形好的时候,要到三四点。

商业活动时间的延长会不会使台北感觉上比实际要大?

汉城:东大门市场只在夜间开业。在整个城市休息了若干小时后,于午夜开张,黎明时分结束。其逻辑据说是为了避免日间拥挤的交通。这个时刻表对于跨越了时间变更线的游客来说倒很理想。而本地购物者反而需要时差。如此这般,一个城市是否变成了两个?

上海:一直享有“不夜城”的声誉。现在通宵娱乐场所的再次流行是否又在形成颠倒的生活方式?

东京/巴黎:据说这两个城市都用某一个时空单位来布置24小时便利店或地铁站。也许这种布网原则可被称为:

7/11原理:

在城市中任何一点,如果一个人离24小时便利店甲或地铁站甲是7或X分钟步行距离的话,他/她必定与24小时便利店乙或地铁站乙有11或Y分钟的步行距离。

也就是说,两个24小时便利店或地铁站之间的步行距离总是18分钟或Z(=X+Y)分钟。

城市街区的形式(如果有街区的话)、街道网络、或整体城市空间结构相对并不重要,只要它们和这个行进系统不冲突。

时间成为组织城市的主要工具。

时间城市。

此外,Z值越少,城市密度越大。

麦当劳公式

快速服务=高频率顾客轮换或空间使用。

此处,时间并没有被延伸而是被压缩了。

速度即密度。

又及:

传统城市的垂直组织是以楼层为基本度量单位的。

实际生活中,同一个楼层上在不同的高度存在着不同的运动速度。画出楼层剖面:

地上0米至+1米:跨区域高速度带。主要为腿与轮的运动。

地上+1.0米至2.0米(成人):区域性速度带。主要为臂、手、指的运动。

(使用筷子:大约在11时30分至14时以及18时至20时之间)

地上+1.5米至2.0米(成人):区域性有限速度带。主要为头、眼、嘴的运动。

(使用电视:大约在19时30分至24时之间。使用移动电话:任何时间)

地上+2.0—顶棚:无运动带。

过去被认为是一个楼层的空间现在化解成为了若干个,又好象若干个楼层压合成一层,或若干个城市压合成一个:

旅之城。

式之城。

觉之城。

空城。

按常规作法,四城的叠摞可以向上和或向下重复,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密度。

在城市的顶部,可利用直升机停机坪、飞艇停舶港来获得速度。

城市层次数量增加,每层的厚度相应减少。最终出现:

超薄城市。

超薄城市之间是重叠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