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沉默各有原因

2003-03-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李国涛 我有话说
读《伯林传》(伊格纳季也夫著,罗妍莉译),有件趣事我记得最清楚。在1934年,伯林25岁左右,在剑桥大学工作,结交的朋友也都是一时之人杰,年轻高傲,才华横溢。有一天晚上,四人聚会,忽然谈到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那时候维氏在哲学界如神明一般,人人读,人人谈。这四人想到维氏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这话是人人记得的,问题是维氏在他的大著《逻辑哲学论》里把这话说过几次。四个人,二人认为说了一次;二人认为说了两次。争论不下。怎么办呢?打赌。而且立刻“打的”去找书,去查。输者请客。后来查清,维氏说了两次。一次在序言里,一次就是书的最后一句话。这真是只有风华正茂的少年才有兴致做的事情。我记得此事,是因为那本书我也读过一遍。不过,我只记得那一句话。那句话也有趣,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沉默。不能谈,你不沉默又怎么办?你只好沉默。其实,我这想法太皮毛,也可说不着边际。维氏的哲学是有名的艰深,而且简洁;每一节都编一个号,有时一节只是一句,也是一个编号。大数学家、大逻辑学家罗素读他的书都费劲,何况我等。他的这句话也是他那本书的主题,相当复杂、丰富。我这解释不过是说笑话而已。

但是我就联想到大学者、哲学家不说话的事情。孔夫子就说过“予欲无言”。弟子们慌了,说,你老人家不说话,我们传述什么呀。孔夫子说,老天没说过什么,万物、四时不是都照样活动吗?可是也有人说,这未必是孔夫子的话,他老人家喜欢说话。我想,孔夫子自己说不说话,和大自然不说话,那是两回事儿。他老人家是个大活人,不是天,不是自然。孔夫子有不言的时候,“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不是因不了解而不说,而是他以为不值得说,不应当说,说了“影响不好”。这是出于伦理考虑,而不是哲学考虑。中国哲人历来把“语”与“默”看作一门重要学问,其实也是处世的法宝。该语则语,该默则默。或者这也是“表态”与“不表态”的意思。在世人都高叫亩产小麦一万斤的“大跃进”时代,你说可以亩产一万二千斤;或者你说根本不能产那么多。这对你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在世人都“批儒”的时候你不批,要点胆量,而且要担点风险。在大家都为某权威讲的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而凑趣地大笑时,你在场而不笑,或竟说“没什么好笑”。或在大家都向某权威的话说“深刻”时,你说“浅薄”;或什么也不说,“默”。那也不容易。过去、现在和将来,大约都是如此。这是不可改变的世态。由此我想到《世说新语·赏誉篇》里的一句(又是只一句!),这一句是称赞一个人的:“不能言而能不言。”看起来好像废话,其实大有道理。这里的“能”是“善于”、“擅长”之意。说的这人是不会讲话,但是呀,他擅长于在不该讲话时“沉默”。维特根斯坦说“对于不能谈的事情”,他呢,是“对于不该谈的事情”,其实是“得罪人的事情”,保持沉默。又是哲学对伦理!也是科学对滑头!这也是大学问,说来也真好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