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英语叶公”知多少?

2003-03-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南宁市广西大学西校园 刘海明 我有话说
“叶公好龙”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不过,知道这个典故是一回事,具体将这个典故去对号入座,寻觅当代的新“叶公”则又是另外一回事。说不准,很多时候,这个新“叶公”就是我们自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3月3日几家网站的教育频道都不约而同转载了这样一则有关招聘的新闻:

近日,在京城举行的一个人才招聘会上,有家公司请一名老外当主考官,负责面试应聘人员的英语口语能力。出乎主办单位意料的是,该单位的招聘桌前“门可罗雀”,应聘者寥寥无几,和别的单位招聘桌前的异常火爆形成强烈的对比。为此,记者曾私下向一些应聘的大学生“讨教”个中原因,得到的答案竟是,尽管许多人手上持有英语六级证书,但绝大多数都属于“哑巴英语”,见不得外籍主考官这样的“真龙”现形。

放弃机会临阵脱逃,恐怕也不是急于推销自己的学子们的初衷。选择“退避三舍”,怪不得别人,实在是自己的英语口语糟糕透顶了。不敢和老外单枪匹马地较量,谁叫自己是当代的“英语叶公”呢。人才济济的京城学子尚且如此惧怕外籍主考官,倘若换在一般的省会城市又该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更不要说众多的普通城市的招聘会了。如果说我们的学子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外语培训也就罢了,事实恰恰相反,在一个无外语不成书的时代,外语早已被抬到了就业的塔尖上。正因为这样,任何一家高校都把外语教学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来抓。过英语六级是许多高校不成文的硬性规定,学子们也将能拿到英语六级证书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整天拼命背单词、做习题。然而,过了关拿到证书又怎么样,照样是口不能言、笔不能写,只能徘徊在“水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的状态。

“英语叶公”的大量涌现,确实是个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恕我不敬,仿造出个“英语叶公”的名词,讽刺包括笔者在内的那些虽然整天学习英语但口语就是提高不上去的“哑巴英语”一族。应该承认,“英语叶公”是现今中国特有的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在高校里,除了外语系的学生的口语情况相对好些外,大多数非外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都是一个公认的“软肋”。科班的学生还是这么个水平,至于说社会上的那些拥有高等学历的人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就更不容乐观了。有这样一个笑话,朱总理到某市视察时,意外地听说该市市长是博士毕业,遂用英语和其交谈,哪知这位博士市长竟一句也回答不上来,估计也够这位博士市长难堪一阵子的。博士的英语口语不行,既是中国某些博士“博而不精”的一种真实写照,也是“英语叶公”队伍庞大到博士群体的危险信号。“英语叶公”属于花瓶型的人才。这些人的外语水平,用“上不了厅堂,只配下厨房”来形容并不过分。要问时下我们四周的“英语叶公”到底有多少,还真难以确切统计出个数字。不过,好在“英语叶公”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外行,只不过缺少某种“维生素”罢了,只要下大力气去补,这些缺憾并非不治之症。笔者所在的高校里,一些越南籍的留学生,虽然年纪轻轻,但英语功底出奇地高,而英语也是他们的外语呀。原来,他们那里的英语教学方式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看来,“英语叶公”的大量存在未必是学子们天生的没有那份能力,而是我们的英语教学环节上出现了故障。

俗话说,只有不会教的,没有不会学的。那么,消除“英语叶公”,是否当从改革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入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