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变化中的中国

2003-03-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由凌志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一书是一本描述近些年中国变化的书。

过去13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这种变化;今后,我们还将经历更大的变化。

在作者笔下,1990年至2002年中国的格外引人入胜之处,不是在于她的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她的平淡从容;不是在于她的崇尚伟大精神,而是在于她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要;不是在于她的伟大风范和英雄辈出,而是在于一代新人已经长大。对变革的期待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进而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

书中牵涉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叙述了很多小人物和小事情。

下文是该书节选。

1992年

1992年的生活为“解放”这个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

《中国经济时报》说:“让思想冲破牢笼。”这种挣脱了枷锁的感觉全都渗透在人们生活中了。普通百姓从银行中取出几十年的存款去买股票,摸奖券。北京赵登禹路143号的“亚当夏娃保健中心”也开张了,这是北京第一家性用品商店。老板是个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经济学硕士。“我是个儒商。”他这样说。他的橱柜里面有几个引人注目的标签:“壮阳药品”和“痿必治”。一个简单的故事铸就了《秋菊打官司》的成功。故事梗概是这样的:西北山沟里一个农妇的丈夫被村长一脚踢中“要命处”。村长宁肯赔钱也不肯认错,可她宁肯不要钱也要个“说法”。于是,她拖着六个月的身孕开始告状。“说法”要来了,她又难产了。村长救了她之后就被警察带走,她又后悔了。电影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以后的故事就全都在电影之外了。它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圣马克金狮奖”,饰演秋菊的巩俐还得了“伏尔比杯”最佳女演员奖。导演张艺谋,一个留着农民式的寸头、满脸憨厚的中年汉子,把这电影带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说这“是一部轻松、温馨的影片”,没有《红高粱》的悲壮、《菊豆》的阴冷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惨烈。后面两部电影早就拍好了,却不能放映,现在,他借着“秋菊”的洋名头,也一并拿到长城饭店去首映。“我是拍电影的,即使天塌下来,还得拍电影。”他这样说。可是,那孕妇秋菊的口头语——“给个说法”,却被观众带出了电影院,成为那一年中国人的谈资。

很多人说1992年是“张艺谋年”。其实王朔也挺风光。他的“过把瘾就死”,成了最流行的语言,和“给个说法”一样流行。他的小说和电视剧把沉寂多日的中国文坛搅了个天昏地暗。6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节目组别出心裁,在北京西四地质礼堂举办王朔电影会,将王朔小说改编的5部电影一下子都放了,每场通过抽签选出六名幸运观众,与王朔会面。其中有个电视连续剧,叫《编辑部的故事》,从这年年初开始就把全国老百姓哄到电视机前。王朔自称是个“天才”,借着电视屏幕写自白:“一间平平常常的屋,几个忙忙碌碌的人;一本热热闹闹的书,几颗实实在在的心。”可一位女大学生见了他之后说:“呀,他怎么会这样呀!太乖了!我觉得他应该再坏一点点。”那时候女孩子还没有总结出“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格言,但至少已经不大喜欢老实男人了。

大城市里都在寻找最漂亮的女孩子,给她们戴上不同的桂冠,在北京是“新世纪小姐”,在上海是“文化礼仪小姐”,在天津是“月季小姐”,就是不敢大大方方地说“选美”。组织者担心没人响应,但很快就发现这是杞人忧天。消息甫出,应者蜂拥而至。北京有2300个,上海有1000个,天津有600个。有女学生、女演员、女作家、女工人、女干部、女医生,还有女军人。根据当时天津报纸上发布的消息:一个区长对他属下的一个女干部说:“你去参赛,意义非同寻常,是对机关干部形象的一次重新塑造。我们不是呆板木讷的机器人。”还有一个军官,向一位女上尉发出动员令:“军中有勇士,军中也有美人。我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选美也不能畏缩不前。”

那真是一个美女如云的春天。

才子的运气看上去比佳人还要好。那一年大学生比美女金贵,56.4万本科毕业生在这个夏天毕业了,加上研究生,也只有59万人,可是全中国至少需要90万人。大学生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像现在,出了校门还怕找不到工作,大学生挣钱难,而美女想不挣钱都难。“上海小姐”张蒙晰得到1000元奖金时,珠海高级工程师迟斌元已经从市长梁广大手里接过来一辆“奥迪牌”轿车、一套有三个房间的公寓和一张287184元的支票。由此开创知识分子获奖数额的最高纪录。大家都说梁广大了不起,一个作家还说他是领着一群绵羊去打仗的狮子。梁广大到底不同寻常,他认为人才不是“绵羊”,是和他一样的人。“为什么我领导的不能是一群狮子呢?”他这样说,“重奖科技人才,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一群狮子到我的身边来啊。”有几个星期,他担心“有人非议这件事情。”看来这是过虑了,没有人抨击他,至少不像抨击“选美”那样批评他的“爱才”,倒是有报纸把华君武在80年代的著名漫画“武大郎开店”又登出来,讽刺那些妒贤嫉能的人。从春天开始,大家就在“抢人才”,现在回想起来,“人才大战”这个词就是那个春天发明的。“选美”还要打出什么“文化”、“礼仪”一类的招牌呢,可是对科技人才,用不着这个,只用奖金就行了。锦州发出去76万元;四川颁发80万元;青岛95万元;南京是“三套住房”;山东是20万元和一辆奥迪轿车;安徽,中部地区很穷的一个省,也出了30万元。这些都是奖励给科技人员的,都发生在那几个月里,报纸上面公布的获奖者,除了迟斌元,至少还有四川的侯光炯、广东的沈定兴和徐庆中、山东的李登海、江苏的吴梧桐、安徽的台震林和姜万勐。这迟斌元连个共产党员都不是,一天到晚除了研究他的凝血酶,什么都不管。没有户口,没有档案,也不问他的凝血酶姓“社”还是姓“资”。

1999年

跨国公司在1999年蜂拥而入。1999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有45架跨国公司的专机停在上海浦东机场上,黑压压亮晶晶的一大片,有美国RICH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里奇的“FAL900”,还有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理查德·瓦格纳的“湾流5”。他们到这里来参加《财富》论坛,论坛的题目叫做:“中国——未来的50年”。其实,关于这个国家,他们即使是对正在发生的情况也很陌生,更不要说未来了。就像李光耀说的,“要想预测中国未来50年将要发生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他们还是来了。与其说是预测未来,不如说是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谈论“全球化”的人忽然多起来。这个词过去也是有的,而且源远流长,有如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弗莱恩教授所说,“经济全球化是从1571年开始的”。这一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马尼拉城,由此开辟欧洲国家从事跨海贸易的第一个中继站。可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大多数中国人还觉得它同自己的生活无关,至少还远得很。现在,情况不同了。一项由中国人主持的调查认为,未来世界的经济就是操纵在这些跨国公司的老板们之手。他们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多,国际技术贸易的60%多,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90%。形形色色的统计数据开始关注中国以外的地方,有一项针对117个国家的调查说,在过去20年间,比较开放的国家经济增长率比那些相对封闭国家的增长幅度至少快5倍。另一项调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财富积累最多的时期,也是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的时期”。在过去50年里,世界总产出增长了5倍,可是世界人口中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的收入差距,却从30:1扩大到70:1。

这个世纪将要结束的时候,中国人就是这样急切地打开自己的眼界。盖洛普公司就中国人了解世界的途径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把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财富》杂志上,其中说到,有10%的中国人使用过电脑,有14%的人知道因特网。在18岁至29岁的北京人中,有三分之一曾到因特网上“冲过浪”,这比使用过因特网的40岁以上“老年人”多3倍。在所有的中国人中,有62%见过外国人(这数字连西部贫困农村的居民也包括在内);有72%的人知道世界杯足球赛;44%的人知道芝加哥公牛队;39%知道美国的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29%知道迈克尔·杰克逊;甚至连帕瓦罗蒂也有12%的知名度;29%的中国人看过西方电影;10%的中国人曾购买过外国音乐的录音带、录像带和光盘;11%的人曾阅读过西方国家的书籍、报刊、杂志;51%的人想出国看看。那些驰名世界的商标,现在也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按照知名的顺序排列如下:可口可乐、松下、海飞丝、万宝路、百事可乐、日立、飞利浦、本田、高露洁、摩托罗拉和三菱。“中国人正在了解世界。”盖洛普(盖洛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这个秋天说,“中国人了解世界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相当主动的行动”。

相形之下,外国人了解中国倒是相当被动的。他们来到上海,满眼都是摩天大楼,街上都是拥挤的车辆,不禁惊叹。基辛格说他“差不多迷了路”:“在70年代,如果有人告诉我上海20年后会是现在的样子,我一定会说这不可能。”他在70年代第一次来到中国,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紫禁城里看见的琉璃瓦是黄色”,还有上海浦东的“一片农田”。有意思的是,这个国家并存着三个文明: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比美国还多,可是它还有传统的工业和古老的农业,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很多年前差不多。“我讲个故事”,经济战略学家、德意志亚太银行首席经济师肯纳斯·S·考梯斯对他的听众说,“看看这三个部分的联系”。有一天,他在北京看到一家因特网公司开了个“网吧”。有两个农民到北京卖蒜,天下雨了,他们进了这个咖啡馆,看到那么多计算机,大吃一惊。服务员对他们说,我们可以为你注册一个网址。后来,他们注册了一个大蒜公司因特网址。“你可以看得到中国变化的力量所在。”他这样感叹。

2001年

2001年春天至2002年年末的一段时间里,中产家庭的少年男女几乎都被“新新人类”这个说法迷住了,而“小资”已被他们看做“过气的情调”。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寻求“另类人生”,把头发染成棕色、红色或者紫色,而且故意弄得深浅不一,乱七八糟,身上套着又肥又大的纯棉T恤上衣和阿迪达斯运动裤,脚上登着耐克鞋,鞋后跟印有“AIR”字样,运气好的还能从家里要来1500元买个“随身听”,随时随地挂在腰间。在这个到处谈论钱财的年代里,他们不会不明白钱是多么重要,但是他们最不把钱当回事。对于他们来说,钱来得很容易,只要向爸爸妈妈开口就行了。

“新新人类”个个都聪明,可是不肯用功读书,平时从来不看课本,到了考试前三天才通宵鏖战,凭借着小聪明通过考试,还能有个不错的成绩,不过,考完就忘。他们不屑于当好学生,认为“三好学生”都是老师的“马屁精”,考试第一名都是书呆子,最好的名次是第十名。他们有自己的主意,总想特立独行,也有人加入了共青团,可并不真当一回事。社会变化得太快,不可能有太远大的志向,事实上他们首先要学会的是什么都不在乎,又总想引人注意。有个叫“小满”的人通过《美容时尚报》告诉他们,因为你年轻,所以有30件事“不必在乎”,真是句句说到他们心里去了:不必在乎“放弃”,当新机会摆在面前时,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不必在乎“失恋”,最怕失去的不是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梦想。不必在乎“离婚”,一切还来得及。不必在乎“失败”,在感情上失恋一次,在事业上失败一次,在选择上失误一次,才能长大。不必在乎“错误”,这是年轻人的专利。不必在乎“疯狂”,这说明你精力旺盛,身心健康。不必在乎“漂泊”,这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资格。不必在乎“浅薄”,等你的感觉迟钝了,人们就会说你深沉了。不必在乎“稳定”,那是未老先衰。不必在乎“压力”,它能焕发你的潜能。不必在乎“失业”,过早地固定在一个职业上,才是最大的不幸。不必在乎“明星”,那只是商品社会里的一种消费品。不必在乎“幼稚”,那正说明你还年轻,还充满活力,暮气沉沉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成熟”是个什么东西。不必在乎“时尚”,那只是物欲和世俗的同义语。不必在乎“代价”,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不必在乎“薪水”,机会远比金钱重要,将来远比金钱重要。首要目标不是挣钱,而是挣未来。不必在乎“格调”,这是小资的东西。不必在乎“房子”,除非你买房子是为了升值,要么就是你结婚了。不必在乎“存款”,谁都知道钱是有生命的,只有在流通过程中才是钱。不必在乎“谣言”,这是一种传染病,沉默是最好的疫苗。不必在乎“孤独”,这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不必在乎“缺陷”。不必在乎“失意”。不必在乎“出国”。不必在乎“误会”。不必在乎“年龄”。不必在乎“不适应”。不必在乎“评价”,我们最不应该做出的牺牲就是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我。最后,不必在乎“在乎”。这是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态,它的反面不是放弃,而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