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资的吹捧打骂史

2003-03-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从词源上看,小资在中国向来是一个具有意识形态划分标准的词汇,这个历史的词汇总是打上阶级的烙印,但这一词汇一经21世纪大众媒体的关注,其阶级色彩逐渐被淡化,文化意义凸显,成为一种生活情状和姿态的描述。尤其从2000年开始的爆炒到2002年的封杀,其间滋味颇值得回味。下面就是“小资”概念的流变和历年媒体(包括文学作品)对“小资”态度的回顾。

20世纪30年代前后:

文学作品与小资形象——

关键词:意志软弱、风花雪月、崇洋、落后

代表人物:林语堂、林道静、银环

当时水深火热中的中国需要的是鲁迅式针砭时弊的风骨,林语堂之流鼓吹“生活艺术”的作家当然只能屈居边缘,被斥为“小资文学”的典型。稍后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和《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银环,则都是被文学作品塑造为脱离小资产阶级出身,成长为革命者的典型。此时的小资定义是阶级意义上的,他们的共性是大都受过欧风美雨的熏陶,意志软弱却熟知风花雪月,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不容。

20世纪60、70年代:

革命的对象——

关键词:反动、政治倾向错误

典型口号:“打倒走资派”

1967年6月25日《人民日报》转载《文汇报》文章《无产阶级革命性与小资产阶级的摇摆性》,“编者按”说:“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人,在政治倾向上,往往表现出左右摇摆、好走极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弱点,他们热衷于极‘左’的词句和口号,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极端的狂热性和自发的盲目性。”其中第一次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必须善于把我们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引导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是当时最权威的媒体的态度,此后全国媒体开始对小资狂轰烂炸。

以上时期的小资概念还是在意识形态范畴以内,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小资”这一词汇上也发生了。

2000年初-2001年:

一种新兴的生活姿态——

关键词:红酒、星巴克、哈根达斯、宜家、格瓦拉、张爱玲、西方后现代哲学和文学著作……

典型口号:“格调!格调!格调!”

2001年《现代交际》第9期《“格调”的小资》:“今天,小资开始流行起来了。它不再像以前那样带有许多灰色的色彩,它指的是生活方式、情趣爱好上有着一些相同点的特定人群,但其含义和范围有不少不确定的东西。”……

媒体站出来宣告小资的新生,先是正名,然后又在吃穿住行等各方面以各种意象整合了小资的形象,将“小资”定义为:“是一种企图脱俗的生活方式”,契合了大部分中国人转型时期复苏的享乐意识。一时间大街小巷的书摊上雨后春笋般冒出一系列“小资宝典”,以《小资格调》、《小资女人》等为代表,包括2002年很火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应归入其中。这一年甚至被称为“小资年”,如火如荼的“小资热”养活了大批媒体和出版商。

2002年-2003年:

被质疑、被否定、被封杀——

关键词:虚伪、矫情、传染病、媚俗、Bye-bye!……

典型口号:“小资打假”

2001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载《小资:这两个字好辛苦》、2002年7月23日《南方都市报》载《小资话题:不严肃话题》、2002年11月19日《北京晚报》载《读到之处:因为小资所以小器》……2001年末开始,媒体的态度在逐渐转变,小资似乎已经满足不了喜新厌旧的传媒的胃口,对小资的封杀也由此开始,这些标题已可见端倪。大体步骤是这样的:引发对小资生活方式的怀疑→否定小资→推出新的阶层以代替小资→炒作新阶层。

从“小资”开始,媒体似乎患了“命名”热,“金领”、“BOBOS”、“IF一族”等成为新宠。而2002年12月19日《三联生活周刊》载《文坛2002:平庸中转场》虽是介绍新的文学作品,却生动地描述出了小资的窘状;《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级的崛起》、《第三种生活》等新“宝典”的出现宣告了小资的“平庸转场”。

小资激流勇退了,媒体又开始导演新的“××热”。退出时空舞台的小资也许只好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摘自《海上文坛》2003年第3期,钟维佳 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