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直立人”发现始末

2003-03-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特约记者 吴燕 我有话说
今年3月13日,是“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10周年。在此之前,“南京直立人1号”头部复原像完成,国内几十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同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学术专著《南京直立人》一书,全面介绍了“南京直立人”及其生存环境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日前,我们采访了《南京直立人》的主要作者之一徐钦琦,以此展示一项重要科学发现背后的曲折故事。

  新发现的背后往往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南京直立人”的发现也不例外。10多年前,南京汤山葫芦洞还只是南京东郊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但是直立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却使这里成为闻名世界的古人类遗址(“南京直立人”化石的发现被列为1993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但是回首那一段往事仍然能给人们带来不少有益的启示。日前,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间安静的办公室里,徐钦琦研究员接受了记者采访。

和许多重大发现一样,“南京直立人”的发现开始于无意之间。当时,汤山镇在位于该镇西端的汤山东北山坡开采石头,结果发现了一个溶洞。这个洞约有15米高,汤山镇一位领导亲自下到洞里,捡到了几块化石。但是当他向有关部门报告时,却没有引起重视。事情就这样耽搁下来。不过当时镇领导却留了个心思,因为在南京附近没有适于游览的洞穴,为了发展旅游业,镇里做出决定,停止在此处开采石头,把葫芦洞开发成旅游景点。

不久,这位镇领导到南京市党校去学习,正好遇到当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钟石兰也在那里。二人言谈之间说起此事,钟石兰当即表示了要开展研究的意向。回到研究所后,钟石兰向所长做了汇报,课题组随后成立,成员包括穆西南、钟石兰、许汉奎、穆道成共四人。

1992年夏天,课题组一行来到葫芦洞,并采集到一批化石。不过,由于南京方面没有搞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的专家,于是课题组成员之一穆西南想到了在北大读书时的老同学徐钦琦,也许可以请他帮忙鉴定。当他向徐钦琦表明自己的打算时,二人一拍即合。9月份,一个大纸箱运到了北京,徐钦琦亲自跑到火车站将它们拖了回来。箱子打开,里面的东西满满摊了两大桌子。就像每一次有了新发现一样,所里的同事们都过来看。对于外行人来说,它们也许什么都不是,但对于这些整天与化石打交道的人们来说,它们“都是老朋友”。按照徐钦琦当时的判断,这批动物都是与北京直立人伴生的周口店中更新世动物群的成员,他还据此推测很可能在葫芦洞发现人化石。这个观点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1993年1月,徐钦琦踏上了去往南京的火车。在汤山葫芦洞,徐钦琦除了教当地人辨识这些动物化石外,还向当地干部建议,从旅游的角度看,仅仅有哺乳动物化石的洞意义不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如果发现了人化石,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于是这位干部当天下午便宣布:谁找到人化石,奖励人民币一万元。徐钦琦说,化石的发现要有一种精神,就是要注意它。如果不能给予充分的注意,化石就很可能遭到毁坏。在葫芦洞的情形也是一样,当时为了赶进度,当地民工在清理现场时做得十分粗糙。有了当地干部的奖励承诺,人们再干起活来就小心多了。

虽是南方,1月的南京却也是雪花纷飞,天气十分寒冷。考虑到此地的工作大致可告一段落,徐钦琦于是决定暂时先回北京,“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来”。徐钦琦说,“春暖花开”在当时只是他的一种预感,但是仅仅两个月后的阳春三月,他的预感应验了。

3月13日,当地民工刘连生等人在清理葫芦洞南侧小洞中的堆积物时,发现一具保存相当完好的头盖骨化石。汤山旅游公司陶胪鸿随即通知穆西南,邀请汤山溶洞研究组专家到现场考察。穆西南与穆道成察看后认为这是与北京直立人相像的猿人头骨,并拍摄了头骨化石的第一批照片。29日,徐钦琦在北京看到了这批照片后,当即便与同所的张银运、张宏两人一同到了南京。此时,头骨已移交南京市博物馆保存。由于在化石保护方面并不在行,博物馆方面将化石用丝绸包起来,装进锦盒,锁在保险柜里。用这种方法保管其他的文物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来说,这种保管方法极不得法。1993年3月31日,南京为此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对新发现的化石进行了鉴定,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领导都参加了。当徐钦琦等人看到化石时,这个头骨已经变形,头盖骨的骨缝也松开了。为了使头骨化石得到妥善保存,穆西南提出将头骨交由中科院方面保管。

当天下午,南京方面派人将徐钦琦等三人从原来所住的南古所招待所接到了新街口一家宾馆,并提出要他们帮忙修复头骨化石。三个人商量后认为,化石虽然属于南京市博物馆,但它也是国家的财富,所以帮忙修复、加固是义不容辞的。三个人中,张宏是专门负责修理加固化石的高级工程师。为了使修复工作更有把握,张宏请两位同行的研究员帮他一起来进行这项工作。就这样,三个人工作了十余天,终于完成了修复加固工作。

对于“南京直立人”的年代等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分歧。徐钦琦表示,解决分歧的最好办法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人从各自的角度研究而形成了一套结论,在各自的逻辑体系中是合乎逻辑、可以自圆其说的,那么就应该允许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科学发展有一个过程,在认识不了的时候,最好是各自保留自己的观点,而不要去强求说服谁。这样学术思想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徐钦琦说:“第一、科学不是万能的;第二、科学中尚有大量未知的东西。科学发展到现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有人提出新观点,我觉得应该欢迎——尽管这种观点也许与流行的观点不同。将各种观点摆出来,后来的研究者自有判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