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馆藏需“伯乐”

2003-04-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江苏省如皋市环城南路 王海松 我有话说
年前《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纷纷报道:某人在旧书摊淘得6本有“巴金赠书”印章的英文杂志,其中一本内页有巴老的毛笔签名。据卖家称这些旧书是国家图书馆清理出来的过期期刊。为此,《中华读书报》刊登了《作家赠书保存状况》:对全国几家知名的图书馆的藏书保存状况进行了点评。文中还称:如果此事属实,“不容原谅,这是文明社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好书流入书市,既让人感到诧异,又让人觉得正常。诧异的是,巴金签名本竟然沦落到旧书摊中,没得到好好保存;正常的是,如今“好书流入书市”已是司空见惯的事,笔者访书屡屡遇到各种图书馆的旧藏。如前不久,我花了6元钱在垃圾站购得4本老书(原江苏海安县图书馆的藏书)。其中有一本被姜德明先生称为“罕见的珍本书”——瞿秋白译《茨冈》(1940年初版)。又如我去南京古籍书店买书,工作人员告知,店内古籍供货方主要是一些高校图书馆。

据笔者多年观察,好书从图书馆流入书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管理员缺乏业务知识,常常把好书当作废品卖了;2、为了私利,打着“市场经济”的招牌,与书商“勾结”,将不少有价值的藏书推向市场;3、许多人借了公家的书不还,最后当废纸卖了(在各校图书馆、单位资料室常有)。当然还有其他不常见的原因:如书被偷、图书馆搬迁时,书少了等。

假如好书是“千里马”,显而易见,图书馆中需要“伯乐”啊!首先,应提高图书管理员的自身素质,特别是业务水平。掌握了一定的版本学、目录学的常识,才有伯乐的“慧眼”,不至于稀里糊涂地把“珍籍视为垃圾”,随随便便处理了。其次,“伯乐”不仅要知识,更要人品。品德高尚,才有敬业精神、爱书之心,才不会把馆藏变为商品。最后,我们还可以在图书管理、借书程序上下点功夫,如将有价值的老书专区收藏保存。为了避免“借了不还”,好书流失,不妨对借书者实行“双规”: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阅读,不可将书带离图书馆。

好书进入书市以后,最常见的命运有两种:幸运的话,被识者购去,得以珍藏;不幸的话,被送去废品站,打成纸浆。因此,我急切呼吁:诸位读者如遇到此类好书,尽量买入,以免“好书成纸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