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现实打捞新时期报告文学

2003-04-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娟 我有话说
在当下报告文学渐趋低迷、日显颓势之时,王吉鹏、何蕊编著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及时纵览了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是近年来比较全面的、针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本学术史著作,填补了这一时段、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这部著作根据文革结束以后到世纪末报告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文体变迁,将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分为五个阶段,包括:觉醒与复苏(1976~1979);行进与转型(1980~1985);勃兴与繁盛(1986~1989);徘徊与迎候(1990~1995);顾盼与坚守(1996~2000)。编著者对这五个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个案的剖析,对报告文学各个时段的发展规律、现象产生原因等进行了述评,对报告文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书后数十万字的新时期主要报告文学作品索引也为报告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正如编著者在著作中所言,新时期报告文学是仰仗“大时代的变革,新旧体制的转换”、“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以及作家自身觉悟、素质的提高而兴盛起来的,从文革结束后的恢复阶段到世纪之交的转折时期报告文学都以它强劲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文坛中不时地迎风激浪,编著者对报告文学的“批判性”、“文学性”、“新闻性”以及后来渐趋明显的“报告性”、“集纳性”、“科学性”、“知识性”以及报告文学所体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平民意识”、“全球意识”、“探索意识”等多方面进展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史稿》还针对报告文学在当代存在的某些问题,例如:批判性的退位”,“史志性报告文学”的隐忧,长篇报告文学畸形发展、过度繁盛等尖锐问题或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问题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在梳理历史线索的同时也注重了对重要学术现象的分析和研讨。

《史稿》以题材为专题,延续了比较传统的编年体式的学术史编撰方式,对于“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反思题材报告文学”、“宏观报告文学”、“史志性报告文学”、“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等多种重要报告文学题材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展示。另外,“中国潮”报告文学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活动、各类研讨会、学术会议、征文活动以及重要的学术动向都在著作中有所体现,这使本书在专题性之外又显示了其不凡的全方位性,并以此可以窥见编著者对于繁复的材料收集、整理工作的严谨和执著。

注重史论结合,纵横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史稿》是由史的描述与理论解剖、时间与题材编织而成的一个科学网络,纵向的史述把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概况、各个时期报告文学发展的阶段性串联起来,横向上则从具体作品、作家、语言、事件的点评和剖析入手,对徐迟、黄宗英、苏晓康、卢跃刚、陈祖芬等多位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特色进行了形象化的审美阐释和理论分析,又截取了多篇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对其在语言、审美、内涵、主题、创作方法、哲理性等方面的特色或不足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理论剖析和点评,增强了学术著作的赏析性和可读性。

由于《史稿》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因而难免白璧微瑕,在某些方面略显不足。正如编著者在“后记”中所言,这部著作“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描述和介绍偏多,议论和分析尚少,史的线索也欠明显和突出”。但作为新时期以来以文本为基础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一部学术史专著,它的开创性和灵活性是值得肯定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