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粹”的功用

2003-04-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我国古代光辉文化的伟大代表,其思想和智慧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至今未绝,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然而,就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没说过一句在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偏偏有人较了真,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争论存疑甚至打过笔墨官司,耗时十余年,有这个必要吗?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据说,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会议主题为“面向21世纪”。结束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从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中,得出以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之后10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学术报告、书、报、刊上对此加以引用。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此事纯属凭空演绎。自1997年某著名学者撰文否定此事后,许多学者不敢再引用此句。而当时赴会的新华社记者因错过阿尔文的发言,也说把孔子抬到人类精神导师地位纯属凭空演绎,后更有学者用“虚构神话”批评国人。至今仍有人怀疑其真实性,称之为“国际玩笑”。(《中国青年报》3月23日)一普通退休工程师、传统文化爱好者胡祖尧听说后,本着“求真务实、寻根问底”的严谨治学精神,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多方查实,证明确有其事。(《中华读书报》4月9日)

正如胡祖尧所言,查证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在于由此引出的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反思以及切实的弘扬民族文化的行动以及领会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那句话的深刻内涵。但我们从整个查证过程也不难看出,很多专家、学者却并没有真正将精力转移到这方面来,曲解这句话甚至本末倒置,多是在或引用这句话以突出传统文化之重要性,或考证这句话本身有没有说过上下功夫。由此,我们那些所谓专家、学者的研究风气也能窥见一斑。引经据典、寻章摘句、论古道今称为能事,即俗话所说的“掉书袋子”,这样的风气由来已久,如今研究自己的老祖宗又拾起“洋人”的牙慧,却也是捡了个皮毛,人家本意是以传统文化的人文功用特别是孔子的“仁”的思想挟制科技这把“双刃剑”的“恶”,我们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其真正功用如何实践很多学者包括查证人胡老先生却是无法解决和回答了。

孔子思想对21世纪有无影响?有多大影响,难道非要靠外国人、特别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外国人来作定论吗?决不是。我们有句古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国人研究孔子和《论语》历史悠久,古人已“化”之并用到治国乃至修身中,而今人难道只会津津乐道于以本国产生过孔子而为荣吗?那可能就会让人想到,仿佛又回到摇头晃脑陶醉于“我泱泱大国地大物博……”之类的夜郎自大时代了。现在,人家外国人指出我们“国粹”的伟大功用来了,那已经不仅仅是信不信这句话有没有说过,而更多的是去看看说得对不对,如果对了,“知耻而后勇”,亡羊补牢,尽快去研究孔子智慧的现代意义还来得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