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技术到艺术,从理性到感性

2003-04-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瑞喜 我有话说
曾几何时,技术和艺术在人们的认识里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理性的与感性的;代表不同的工作方式:严谨的与散漫的;代表不同的生活态度:理智的与浪漫的;代表不同的职业特征:实用的与唯美的……

当计算机刚刚进入我们的生活之时,我们对它充满了敬畏。它代表最先进的科学,当然是理性的、严谨的,而且是神秘的、复杂的,只有专业技术人士才能理解她的思想,才能驾驭她的灵魂。

亲历十几年的计算机图书出版过程,回头看看自己早期出版的计算机图书,包括一些计算机入门图书,那一串串生僻的专业术语、那一行行艰涩的DOS语句随处可见,那些冰冷的字句,大多出自从事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士之手,也只有专业技术人士才会去读,才能读懂。

那时的技术专家们说:这是技术,与艺术无关!

下面的场景是虚构的,但又是真实的:

20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一种名叫Photoshop的软件被一位计算机专业人士发现了,他很快看懂了英文帮助文件,并摸熟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于是写了一本书,介绍给大家。

学美术的人从不光顾计算机“天书”柜台。有一位正在学计算机的理科学生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他买来这个软件,安装并尝试,他震惊了:我不会美术,但是我可以用电脑做出比美术家画得还好的作品!

于是,他成了最早的电脑美术设计师!

于是,一代不懂美术的电脑美术设计师成长起来了,他们写了更多的书,介绍各种艺术制作软件:Photoshop、Pagemaker、Illustrator、Coreldraw等等。那时,很多人(包括笔者)都相信,只要用这些软件,不论你多么缺乏美术细胞,你都可以写出最美的书法,制作出最酷的动画效果,合成出最虚幻的景象……

在20世纪90年代,各家出版社出版了很多《××软件入门》、《××软件使用手册》之类的书。从中,你很容易发现这类作品,一看即知它们是电脑本身的杰作,刻意地渲染着“神奇”,但是没有灵性,没有生气,缺乏艺术感染力,就像武打影片里的绝世武功。

那时,很多传统的艺术家们对这个笨头笨脑的家伙完全不屑一顾,对电脑合成的艺术作品更是嗤之以鼻。他们认为电脑合成的作品不是真正的艺术,他们从内心鄙视商品经济时代给艺术品打上的时代烙印,他们对于电脑所创造的奇迹不屑一顾……这是变革时代必然存在的现象,正如画家曾经拒绝摄影,音乐家曾经拒绝唱片……

那时的艺术家说:这是艺术,与技术无关!

然而,电脑设计师们的发展似乎势不可挡,从平面到动画到影视,他们的触角越伸越远,他们终于让真正的艺术大师们惶惑不安起来:真的吗?电脑来了,我们要被淘汰了?

于是,有一些艺术家们勇敢地坐在了电脑面前。于是,计算机在艺术家的手里才变成了真正的马良神笔。

可以说《照相馆的故事》是代表这一重大转折的经典作品。这本由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出巨资精心打造的作品,自1999年年底问世至今,虽然软件已经更新换代好几轮,今天翻看,仍不失其艺术魅力!《照相馆的故事》,也让艺术家们了解了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原来它们并不可怕!

(当然,计算机专业人士是看不惯这种书的。一位计算机老师就曾郑重地劝告我:千万不能出版这样的书,都是图,没几个字,骗钱!)

似乎转变只在倏忽之间。计算机图书已经全方位地从技术走向了艺术。在与艺术密切相关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影视等领域,艺术家们当仁不让,不再给半路出家者以机会。他们纷纷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心得总结出来,出版成书,更有日本、韩国的国际级大师登台献艺,看看中国青年出版社引进出版的《Poser&Photoshop 7人体彩绘艺术》,再看看电子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的《3dsmax艺术圣堂》、《Web Color Design-设计师谈网页配色》,以及国内设计师的《3ds max 4材质艺术精彩实例》、《3ds max 5室内装潢艺术与效果表现》、《3ds max 5室外建筑艺术与效果表现》……在这些专业设计师的作品中,计算机重新回归到为艺术服务的工具,这些作品艺术而真实地表现着世界,让你忘记电脑的存在,只有妙笔生辉之叹!

今天的艺术家们说:这是艺术,但与技术有关!

即使是过去被认为只与理性思维有关的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等工作,也开始从理性走向感性。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专家们在《软件开发的科学与艺术》一书中,以及VB之父艾兰·库伯在《软件开发的创新思维》一书中,都向广大程序设计者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过去意义上的“程序员”——那些不了解文化、不了解客户需求,只会用高深的语言编制用户看不懂的软件的人,终将被时代所摈弃。

今天的技术专家们说:这是技术,但与艺术有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