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宏阔视野中的崭新凝思

2003-06-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高娟 我有话说
朱德发先生的新著《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在两种意义上——对作者本人学术生命而言,就整个学界目前研究状况来说——都堪当“崭新”二字。

朱先生在致力于“重写文学史”的不断实践中,完成了自己的“文学史哲学”体系的自觉构建。他将“人的文学”奉为文学史研究圭臬,提出现代性与民族性并举的研究尺度,并以此对隶属于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文学运动史、文学理论思潮史和具体作家作品三大板块的内容都进行了细致思考与精微勘探,最终形成了集“创新性、科学性、开放性与兼容性”等学术品格于一体的文学史观。

在《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里,朱先生的学术生命再次延伸至更为宽广的领域中,并在崭新的世界里熠熠生辉。一以贯之的仍是“人的文学”观念,继续坚守的还是现代化(或世界化)与民族化相互变奏的学术视野与研究思路,然而,由于先生力求以世界化为视野对现代中国文学从“两化互补互动”的价值角度进行分析,将深入开掘有意识地融注进更为宏大的语境之中,思索于时空当中获得了极大舒展,发现由此也更趋新异精深,这对于先生已有的“文学史哲学”体系,在延续与发展的同时无疑更构成了一次巨大地提升和超越。

在近10年热衷于以现代化或现代性为价值坐标衡量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几乎普遍存在着过分依托西方参照系和话语模式、忽视或抹煞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或民族性的削足适履的现象,更有甚者,径直将中国现代文学视为殖民主义文学。《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首先便是以实绩对此的一种纠正和反驳。他找寻到并且确立了“人的文学”这一结合点,经纬起西方与中国、世界化与民族化、世界性与民族性两条价值坐标,于其间精细勾画出中国古典文学如何经由晚明、晚清与五四三个历史与逻辑阶段演变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轨迹和逻辑曲线,并在细致描述其内在机制、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时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由此深刻揭示与阐明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制导性传统。

不断趋向微观具体因之更加精微细腻的探讨和阐释最终落脚在鲁迅与茅盾这两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经典文本上,朱先生借助现代化与民族化并行不悖的视角重新审视两位大师的作品,将主体意识与文本营造结合起来,从而具体深化着先生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整体以及流派思潮的论断。重新解读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先生不仅从中发现了一些原创意蕴,得到了一些新鲜感悟,而且同时更开掘出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新颖而又具体的特征,总结出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并举俱进的切实可行的美学经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