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第九大奇观”花山谜窟探秘

2003-06-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沈学习 中舟 我有话说

“花山谜窟”地处安徽省黄山市,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奇观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遗址。

据一种说法,该谜窟始凿于晋朝,距今大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已探明的大小石窟有36处,其形态殊异,大小不等的石窟或藏于水底,或隐于荆丛,散落在近5平方公里的花山景区,虽历经千百年却鲜为人知,有的“一柱擎天”,有的“相依相偎”。有的“一孔通天”,其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2号石窟:巧夺天工的“壁画”。在“花山谜窟”已开发游览的3个石窟中,2号石窟是其中之一,又称“地下长廊”、“环溪石窟”。洞窟深146米,面积约4800平方米,出石量约6万立方米,全系古代人工开凿而成。洞口呈虎口张开之势,洞内众多石柱巧妙分布,洞内雾气腾腾,宛如仙境。冬暖夏凉,常年温度在15度左右。有明塘、暗井、洞中洞、廊中廊等景观。此石窟开凿于何时?为何开凿?石料用于何处?为何古籍史料中无文字记载?这足以让人迷惑、惊奇。然而,更让人迷惑、惊奇的是在这一石窟中部的一角岩壁上,有一块不留凿痕的光滑平整的石壁,宽3米,高2米,呈现为扁长方形。因为这一石窟里的所有表面均有非常清晰的开采凿痕,为什么惟独此处没有?再用强灯光照射,发现其表面颜色也与洞内它处有所不同,其他地方均为灰白色的凿石剖面,这儿整块石壁却呈现为褐黄色、黑色和白色交织铺成的图案。终于,有人惊奇地发现,这一图案简直就是一幅《秋色图》的“天然壁画”。整个画面大部分被褐黄色的秋叶图案密布,有“层林尽染”之势;黑色的树木、山峰和古代民居轮廓线条恰到好处地点缀在秋叶丛中,那古代民居的样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这样一幅壁画到底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为绘制的?如若是人为绘制的,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技艺、什么颜料绘制的?面对“壁画“,观者必会有无尽的遐想。

35号石窟:神奇的“大斜面”。35号石窟又称“地下宫殿”、“清凉宫”。窟深17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出石量约10多万立方米,全系古代人工开凿而成,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进入石窟,呈现在眼前的犹如一座地下宫殿,26根石柱顶天立地,成品字形排列,撑起洞府天地,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中的石房群、石床、石桥和石雕阁楼巧妙分布;石窟内通风良好,有水潭数口,常年不枯,清澈见底,最低的水面低于洞外新安江水面2米,令人称奇。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一石窟呈大斜面开凿。原来这一石窟是在地下长廊石窟彻底清淤之后才出现的。当时工人清淤到这儿时因遇到石壁,误以为到了石窟的底部,等到清除地面时却发现,前边的石壁呈斜面状往前延伸,在长长斜面的终端豁然出现一个洞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大斜面,非常壮观,斜面形成的坡度大约为45°左右,宽达15米,长达30米,斜面表面石壁上有清楚的凿痕,一行行密存的横向直线形凿痕线条笔直且没有任何中断。后经过测量发现:“大斜面”的坡度恰好与被开凿的山体坡度一致。

在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人们是凭借什么仪器准确测量出斜面开凿的起始点及其坡度并能与山体的高度和坡度比例恰到好处的呢?如此高超的建筑设计能是1700多年前的古人所为?这又是一大奇观!

24号石窟的奇妙之处:石窟共有上、中、下3层,上层石窟高度即10根巨型石柱的高度,高达10余米。它的洞门敞开,见洞见柱,高大宽阔,器宇轩昂,10根巨大方型石柱纵横排列,支撑着石壁山顶,壮观、恢宏,似雕砌而成的皇宫大殿;该石窟确系多层立体架构石窟,初步发现中层有巨型石柱4根,又有几处洞口通往下层,整个石窟原均被碧水漫浸,据传水中曾有五色奇鱼出没,为什么这一石窟要建成3层立体构造?最为让人们惊奇的是在石窟右部窟顶的“横梁”上,发现清晰人工刻痕遗迹,上下两行,刻痕长度约为1米左右,刻痕形状似少数民族文字或某种特殊符号。这一发现传达出“花山谜窟”群中文字符号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诸多见解中,来自浙江省龙游县的符根源认为这两行刻痕遗迹是九黎氏部落的文字。

公元前31世纪,长江、淮河和钱江三大流域沿江地区,居住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九黎氏部落即为淮河流域的一个较大的部落。由于包括炎、黄二帝战蚩尤等在内的多次战乱,九黎氏部落被迫离开淮河流域,南迁黟山(今黄山)和新安江流域屯溪沿江一带。屯溪石窟群可能就是他们建造的赖以休养生息的地下建筑,石窟顶部“横梁”上的刻痕遗迹便是九黎氏族的文字了。这种推测,也有相关史料可作旁证:

《国洛·楚下》中记载:“及少白皋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即九黎氏族后裔)复九黎之德。”这里透视出九黎氏族部落的历史信息,明晰了“三苗”与“九黎”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徽州学概论》中也论述道:“西晋末永嘉之乱,则有中原九氏入徙徽州,多以歙之篁墩为基地。”这一段论述肯定了“九黎入徙徽州”的史实,并且与古徽州石窟群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古徽州石窟群所在地就在九黎氏族部落的附近。该书的另一处的论述则更加明确:“据专家考证,徽州土著先民远古时期属三苗部落。夏朝之后在江南兴盛起来的‘越’即为三苗族之一……徽州那些出土的为数很多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陶器表明:当时越人的手工技艺、青铜冶炼技艺已有较高水平。”而这种“较高水平”的详细史实可在《安徽历史述要》中找到:“……从手工的种类看,当时有石工、陶工、角工、骨工、织工、编工种种;同一石工,而有斧、锛、镢、棒、凿、杵、镟等制法不同的工艺。”

以上的史料和专家的论述可以为下面的推论提供佐证。即:九黎氏族部落后裔三苗部族是远古时期的徽州土著先民,他们当时已有专业的石工,有较为先进的凿石工具,掌握了较先进的凿石工艺,足以完成石窟群的开凿任务。

那么,石窟顶部“横梁”上的刻痕遗迹究竟是不是九黎氏族的文字呢?如若是的话,两行文字的涵义又是什么?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研究。著名美学家冯远在考察这些刻痕遗迹后说:“这些各式各样的凿痕花纹实在太漂亮了,至少可以由此看出当时的工匠们都是工艺水平极高的石刻艺术家,非常值得研究。”在他后来发表的一篇美学论文中,针对石窟顶部“横梁”上刻痕遗迹进行了意味深长的论述:“无须刻意,只要保留率真,直指本义;摈弃造作,但求融入那份铭心的感受、感动、感悟。大技法在无技法,此处无笔墨,却尽显笔墨中,风格自来,风采自来,个性自来。”这一论述是对花山谜窟刻痕遗迹艺术价值恰如其分的评介。

在对已开放的2号、35号和24号石窟的考察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有18种凿痕遗迹,有的似天象中的云鳞、云团和云带,有的似鸟兽的羽毛,有的似植物的叶脉,有的似水波、山皱和雨丝,有的似鱼类的骨架,有的似人体的曲线。凿痕深浅和谐,凿法精细娴熟,排列井然有序。有的豪放大气,有的婉约抒情,有的一泻千里,有的回环婉转,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这18种凿痕遗迹,符合考古学中文饰艺术的7大分类,这就是天象纹、鸟兽纹、植物纹、山水纹、鱼类纹、人体纹和其他纹。对这些凿痕遗迹除却从文字学的角度加以考察、研究外,还应从美学的、工艺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和考古比较学的角度加以探讨、研究,其结论不管如何,这些刻痕遗迹,都可以说是花山谜窟的又一大奇观!

人们把北纬30°线称作“神秘线”。这是因为世界上的许多神秘莫测、鬼斧神工的世界奇观的地理位置,正好都处于这条神秘线的附近。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死海、撒哈拉大沙漠、亚特兰蒂斯大陆、诺亚方舟、钱塘江潮、神农架野人之谜……“花山谜窟”所在的位置,介于北纬29°39′34″到29°47′07″之间,属于神秘线的范围,是神秘的北纬30°线上的又一个世界奇观。

2002年1月7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大使等外交官一行考察了“花山谜窟”。虽然这些外交官们见多识广,却被谜窟奇观完全征服。王英凡大使认为:花山谜窟一旦被真正认识和挖掘,其价值不亚于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像这样的人间奇迹,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度推向世界。他建议黄山市:把花山谜窟宣传定位于“世界第九大奇观”,尽快、全力地推向全国和全世界。

确实,与世界八大奇观相比较,花山谜窟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第九大奇观的必备条件,诸如历史悠久、规模壮观、鬼斧神工、世间惟一、神秘莫测、谜团重重等;除此之外,花山谜窟还具有其他八大奇观所或缺的特质,如至今仍未发现关于花山谜窟只字片纸的文献记载等。花山谜窟无愧于“世界第九大奇观”这一定位。

花山谜窟的发现和开发,是徽州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其非凡的震撼力、引人入胜的吸引力,足以与已被确认的其它八大世界奇观相比美,她使北纬30°世界奇观风景线区域更加瑰丽多彩。

花山谜窟在发现和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串串谜团:这些古石窟群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凿的?是什么人开凿的?为什么要开凿这些石窟群?是如何开凿的?开凿出的数十万方石料是如何运出石窟的?这些石料运到了何处?这些石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起过哪些作用?如此庞大的古石窟群,为何史书典籍中却无任何记载?是不是有记载而没有被发现(与花山谜窟相距不远的花山石林景区,留有元、明、清朝代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摩崖石刻十几处,地方志也有“石林山”的记载)?……

对于这些谜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关于花山谜窟开凿于何时这一谜题,考古工作者根据石窟内出土的土油灯和罐、钵、碗、坛之类的釉陶器,认定石窟开凿于晋朝或晋朝以前。地质工作者则根据石窟内的一条五、六厘米长的石钟乳,断定这些石窟开凿已有1500年至2000年的历史。还有人根据石窟开凿时活的粗细,判断石窟开凿于青铜时代甚至是史前的遗迹。至于古人为什么要开凿这些石窟群,科学的假说就更多了。主要有:越王勾践伐吴秘密战备基地说、采石场说、十三陵说(为十三陵的建造采石)、环保巢居说、盐商仓库说、晋代说、窟内采石切豆腐说、屯兵洞说、方腊洞说、花石纲说、临安造殿说、徽州府渔梁坝说、九黎氏部落说、青铜器工具说等等。这些说法,都各有一定道理,但都遭到质疑。人们在解读,于解读中又生疑,然后又解读。种种解读本身也给花山谜窟平添若多神奇。

随着花山谜窟群的不断发掘,将会有更多的奇观和难解之谜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它涉及到古徽州的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考古、地下工程建筑、古文字、古纹饰、古地质、古符号学和铁铜凿石工具遗存物质研究等多学科领域。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投入到对花山谜窟的科考研究中。花山谜窟将以她特有的神奇吸引更多的人们,花山谜窟的谜底也将成为永久的话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