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是“转折”还是“心灵的选择”

2003-07-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齐鸣 我有话说
读着北京日报刊出的获得满分的文言高考作文《转折》,有些怀疑自己看错了题目。试着把去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加诸其上,觉得似乎比“转折”还要妥帖些。全文“择”字星罗棋布,数了一下,共有17个,远远多过“转折”与“转”字之和。看起来“转折”更像背景,而真正的主角当推“选择”。

当然,“转折”这个题目本身也为考生写“心灵的选择”提供了契机。“转折”与“选择”本就难解难分。“转折”的前后往往需要人们做出“心灵的选择”。“转折”前的选择一般是为了给“转折”制造机会。“转折”后的选择通常是要决定何去何从。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今年的北京高考作文让人有“似曾相识雁归来”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

令人难解的倒是,这篇满分作文在说到“选择”时,多显出写作者的胸有成竹,而一俟说到“转折”,便显得不那么圆通了。文中出现“转折”的地方只有六处,而让人不知所据的倒占了两处:

一曰:“然则物之形貌,每决于何择于转折也。”

二曰:“转折者,多为困阻也。”

正在读高中的女儿也认真地学习了这篇满分作文。她十分钦佩作者的才华,同时也提出了一点小小的疑问。她以为,文中有一句话说得不够到位,说了不如不说。这便是“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转折也”。巧的是,这句话与前面两例一样,也有“转折”二字。女儿问:“那么,举小业者或未举业者就不‘有择于转折’了吗?人生有谁不‘有择于转折’呢?在转折面前,有的选择是主动的,有的选择是被动的,有的选择是积极的,有的选择是消极的。正如作者所言,有‘择挺进者’,也有‘择趋避者’;有‘择奋起者’,也有‘择偃志者’;有‘择拼搏者’,也有‘择灰心者’;有‘择傲立者’,也有‘择苟安者’。所谓‘人各有愿’是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看,我猜想,作者原本想说的也许是‘举大业者在转折关头通常都会作出非凡的选择’吧?”

对于文言文,现代人读起来尚有困难,写起来想必更属不易。如此作文,给满分固无不可,但这个满分给得要想让人心服口服,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是好文章,但好文章未必都能得满分,正如经典名著也未必十全十美一样。

附:转折

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日猎于苍野之间。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竞死,群隼枵腹。或搏苍穹,徙鸿蒙,求索于重峦之巅;或敛翅羽,扑尘埃,偏安于腐尸殍肉。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

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转折之秋也。逢此时,志不同则前途殊也。归属若何,唯志所谋。

夫天地万物,转折之奥非仅此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君曾见清泉流塞于大石者乎?此泉之转也。择退者,蔽于石阴,遁于林洼,而不名于世,久之腐臭;择进者,遇阻无畏,旋而复击百万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君亦见清风之阻于绝壁者乎?此风之转也。择趋避者,散于群峦外,须臾而无形,顷刻而泯灭;择挺进者,继往削磨千亿载,乃得赤漠飞沙之掩白日。然则物之形貌,每决于何择于转折也。

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转折也。百里奚之举,孙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辍于逆境之苦。而史迁之心,笃大志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馁,于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择生,终有绝唱之史、无韵之骚,令后世文客抚卷喟叹。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之德,尽报国之忠,剑指中原,不胜不休。虽夭大计于街亭,义不择退,再四出师,终塑尽瘁之名,而得千古慨叹。

由此观之,转折者,多为困阻也。唯怀大志不言败者,可转而为人杰。其逢小挫辄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载之间不可计数,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乃知骅骝骋于浩野,必有跌扑尘泥者,择偃志者死,择奋起者得利足;猿猱攀于绝壁,必有失手折臂者,择灰心者亡,择拼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踬踣于疾风骤雨者,择苟安者寻一穴而居,闭塞而昧昧一生;择傲立者跋淖而行,待霁虹如画,而后登坦途,沐清风。不为斗米折腰,陶潜择归隐,弃荣华,于是《归去来兮》传诵千古;临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择死国,弃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叹曰:适转折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畏困险、笃志愤发者莫属也!

(摘自2003年6月24日《北京日报》,作者:北京一考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