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编读往来

2003-07-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华读书报》主编先生:

您好!我读了《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23日第20版“国际文化”版上的一篇文章:“《合肥四姐妹》:美裔华人笔下的20世纪中国缩影”。读后有几处不明白。首先是文章的署名:程雯译。这篇文章是译文吗?那么原作者是谁?不像是译文。那么作者是谁呢?这篇文章没有作者的名字。其次,文章题目中有“美裔华人”的提法,文章开头有几句类似编者按语的话,指出《合肥四姐妹》是所谓“美裔华人”秦安平所撰写的一本书。不知“美裔华人”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有“美籍华人”、“华裔美国人”、“在美华侨”等提法,这没有问题。“裔”指后代,那么“美裔”应是美国人的后代。这样,“美裔华人”何指?不明白了。

这篇文章提到合肥张家四姐妹,四姐妹的名字,弄错了两个!张允和误作张云和,张冲和误作张长和!

张允和的丈夫周有光,是语言文字学著名学者,今年已98岁,著作等身,还在继续从事著述。文中提到他“进了共产党的‘再教育团’”,不知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作者描写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循规蹈矩的阶级。”不知何意。“维多利亚”,是指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循规蹈矩的阶级”,是什么阶级?奴隶阶级?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弄不明白。《合肥四姐妹》这本书写了整整“一个阶级”吗?

还有,沈从文不写小说,是因为与张兆和结了婚吗?是张兆和阻碍了他丈夫从事小说创作吗?众所周知,沈从文不写小说是时代使然,1949年后,他没法再写小说,只好转而研究古代服装了。

噢,这篇文章是从网上来的。是一本糊涂账!

贵报很有生气,时有好文章,为我所爱读。偶然也有些糊涂文章,特向您反映。

祝工作顺利!                屠岸

感谢屠岸先生!

不久前,《中华读书报》总编转来屠岸先生的信,就国际文化专刊4月23日“《合肥四姐妹》:美裔华人笔下的20世纪中国缩影”一文提出批评。首先感谢屠岸先生!作为本版的编辑,我对由于自己工作疏忽造成的严重错误,特向屠岸先生和其他读者表示歉意。收到信后,我即与译者联系,并找到了原文(见《泰晤士报文学副刊》2003年1月26日)。原文标题是“为革命准备不足”(“Ill Prepared for Revolution”),书评作者是Derek Bickerton。译文未署原作者,显然不妥。《合肥四姐妹》作者的身份其实文内已有明确交代:台湾出生,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教员。可见,屠岸先生所说的“美籍华人”“华裔美国人”“在美华侨”都可能是传记作者的身份,而“美裔华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显然是误译。(更不可饶恕的是,编者也以讹传讹)本文的传主都是中国人,文内涉及到中国现、当代的一些名人及其亲朋好友,译者就碰到了还原的难题(绝大多数西文书不用我们的拼音方案翻译人名,这又给复原增加了难度)。屠岸先生指出四姐妹的名字弄错了两个,批评极是。显然译者编者均是“马大哈”,懒得去核对中文文献。关于二女儿允和,原文说她“married a poor bank employee who wound up in a Communist‘re-education’camp”(嫁给了一位银行的穷职员,最后进了共产党的“再教育营”——编者译),并未点明是我国语言文字学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其中的“再教育营”,是西方人对我们解放后诸如“五七干校”之类旧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场所的统称。屠岸先生指出的最后两点,原文如下:“Chin describes a classas strait-laced as any Victorians…”(秦女士描绘的是如同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那样循规蹈矩的一个阶层——编者译)“Why did Chao-ho so persistently undermine her husband's self-confidence?”(为什么兆和一直要打击丈夫的自信心?——编者译)。经核对原译文,翻译本身并无大错。但原文内容显然有所不妥,编者应该注明“原文如此”或有其他说明,以引起中国读者的注意。

再次感谢屠岸先生的中肯意见,今后当力戒糊涂错误。欢迎广大读者批评、监督! ——本版编辑 叶向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