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

2003-07-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进入名著的阅读之前,请年轻的朋友们先读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是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还要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巴金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小妹妹(或许还有你们自己)的这段话——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说得多么好啊!

我们要说的话——杰作(名著)的意义,读文学名著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但要真正懂得它,却要根本改变我们固有的文学观念,读书的目的,阅读方式,以至我们的思维方式……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读文学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著,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我们抓教育固然要关心教学物质条件的改善,但如果忽略了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人”,那我们就会犯下历史性的错误,而贻害子孙万代。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像、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如本书编辑——他们都是大学里的文学硕士与博士,算是你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作的导读),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年轻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