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久佚海外的10余卷《永乐大典》首次刊印出版

2003-07-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余雯 我有话说
正值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纂修600周年之际,上海辞书出版社在国内外学者和留学生的协助下,取得了现藏于美国、日本、英国、爱尔兰等国的17卷《永乐大典》的复制件,并于近期刊印出版。这17卷久佚海外的《永乐大典》,其中16卷是首次公之于世,另有一卷,上世纪60年代中华书局影印本已收,但有缺页,这次觅得全帙,重新刊印。国宝久别,惊世重现,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期待和关注。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特大型类书,全书22877卷,11095册,3.7亿字。保存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8000余种,内容博奥,汇聚和记录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经验、知识和智能,被称为“宇宙之鸿宝”。由于卷帙浩繁,难以刊刻,大典修成后仅缮写一部。后来明世宗为防火灾等不测之虞,命人重录一部。因此《永乐大典》问世后,仅备正副两部。但600年间,《永乐大典》屡遭厄难,正本在明末即已下落不明,流传于世的副本,久经沧桑,清乾隆时已佚失2400余卷,至光绪二十年(1894),《永乐大典》只剩下800余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惨遭焚毁,幸存之书被肆意抢掠,运往英、美、日、法、德、俄等国,作为古董收藏或展转贩卖,有明一代皇皇巨典几乎丧失殆尽。

据专家估计,目前尚有400册左右的《永乐大典》残本留存于世,星散于9个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赖海内外仁人学者不辞艰辛,多方探寻《永乐大典》散失的遗踪,广泛收集残卷剩册,迄今已有221册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近800卷得以刊印出版。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不少残卷没有刊印,难与世人见面,这对推动学术发展、弘扬中华文明是个很大的遗憾。去年,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为此呼吁全世界《永乐大典》收藏机构、收藏家及有识之士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以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这次集中出版的17卷《永乐大典》,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它们是现藏于美国2卷、日本2卷、英国5卷、爱尔兰8卷,内容丰富,举凡文字、音韵、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地理皆有涉及,有些虽为残帙断简,但“残膏剩馥,沾溉无穷”,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保存有不少至今已极为罕见的古籍,如卷10110至10111这两卷,保存了宋人集部之书达40余种,其中宋《陈了斋(?)集》、《黄长睿(伯思)集》、《曹橘林集》、元顾世名《梅山集》等皆为罕见之书。南宋词人朱日希颜传世之作甚少,《全宋词》仅载其词《南歌子》一首,今《永乐大典》载其词《浣溪沙》(“谢张鲁瞻惠纸笔和来韵”)一首,殊为难得。卷10112所保存的宋寇宗?《本草衍义》、詹端方《本草类要》、陈衍《宝庆本草折衷》、陈日行《本草经注节文》,金张洁古《真珠囊》、李东垣《试效方》、王好古《汤液本草》,元朱丹溪《本草》、尚从善《本草元命苞》等医药本草之书,在清修《四库全书》时俱未见辑佚,亦弥足珍贵。

据悉,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版式上作了精心的设计,以国际流行大16开本影印,字迹清晰,疏朗有致,采用朱墨两色套印,书名、边框、行线、中缝均用朱色,又加仿明宣纸底色,以再现《永乐大典》风韵。国家古籍规划整理小组德高望重的顾问钱仲联先生和胡道静先生分别为影印本题写书名、作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