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咖啡厅里孕育的《今日说法》

2003-07-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一个创办仅4年的栏目,凭借朴素的平民化战略,竟然在中央电视台近400个栏目中收视率稳居六七名;一档午间时长20分钟的节目,凭借“润物细无声”的理念,收视率竟然超过了央视的名牌栏目《新闻30分》;一个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创作队伍,凭借热情、敏锐和斗志,竟然将365天的365个故事讲得个个入理。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

《今日说法》是如何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栏目攀升到今天的位置上的?“说法”人是如何保持自家风范,不随波逐流的?在2002年,第二个“12·4”全国法治宣传日到来之际,我们走近《今日说法》制片人钱蔚,听她讲述《今日说法》的成长过程。下文摘自《线上故事——讲述中央电视台台前幕后的故事》,中华书局2003年4月出版,本文作者戴昕。

“说法”人的咖啡厅情结

《今日说法》栏目的办公地点不在台里。时至今日,每次进台办事,哪怕只有十分钟空闲,钱蔚也会到中央电视台方楼的二楼咖啡厅,要上一杯咖啡,“咕嘟嘟”喝下,起身就走。别以为钱蔚是在玩小资情调,在她心中,这是对栏目创办初期那段难忘岁月的纪念。

《今日说法》于1999年1月正式开播之前,中央电视台方楼二层的咖啡厅曾经一度是“说法”人的办公场所。用钱蔚的话说,“可以说我们栏目最早创业是从咖啡厅起步的,咖啡厅情怀已经深入到‘说法’每一个人的骨髓。”

1996年底,当时还是《社会经纬》制片人的王新中就在酝酿一档日播的法制栏目。直到1998年,《今日说法》栏目的两位元老——王新中和肖晓琳——聚首咖啡厅,着手策划这个栏目。而后,公检法司的人来了,全国人大的人来了,电视策划人来了,咖啡厅里的两个人渐渐变成了一圈人。

1998年下半年,接到台里通知,说这个栏目可以开播了。《今日说法》开始招兵买马,咖啡厅里更热闹了。因为没有办公地点,《今日说法》创业的记者们几乎把整个咖啡厅的桌子占用了一半以上。最早的实验版是在咖啡厅做的;最早的文案是在咖啡厅起草的;最早的记者组组长的任命是在咖啡厅宣布的。可以说《今日说法》是在咖啡厅孕育,在咖啡厅出生的,创业的苦涩中带着新生的醇香。

眼前一身素色职业装的钱蔚,透着稳重、干练。而在咖啡厅白手起家的那段日子里,钱蔚从来不敢穿高跟鞋。因为,当时外面的人进台,必须要组里的人亲自到门口去接。栏目草创阶段,要招新纳才,要邀请各方面专家,每天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虽然从咖啡厅到台门口的路程并不算远,但每天十几二十趟地跑下来,这样的运动量也绝对不是高跟鞋可以负载的。

如同母体中的胎儿一样,《今日说法》栏目出生之前,她的“父母”、“亲戚”、“朋友”聚首咖啡厅,在脑海中勾画着她的长相:演绎故事,从法院找来判决书,构造模拟段落,由演员来演,然后再回到演播室竞答对错;打造新闻,占据新闻优势,做成日播的法制新闻类节目;杂糅并进,每周七天,采用七种不同的版式,从公安版到经济档案版,从民间故事版到婚姻版,把法律资源的丰富性展现个够……

“说法”人埋头在咖啡厅里干得热火朝天,却没注意到窗外已是秋去冬来。转眼四个月过去了,《今日说法》栏目就要开播了。开播前几天,它终于有了自己的家。钱蔚为我们转述了当时一家媒体的报道:钱蔚搀着肖晓琳,两个人怀着圣洁的心情来到装饰一新的茂林小居。两个女人都怀着一种像布置自己结婚新房的感觉,走进新居。然后互相对视一眼,坐下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们终于有房间了。”

咖啡厅的故事到此结束,而咖啡厅情怀已经根植到了每个“说法”人心中。小小的咖啡厅见证了《今日说法》栏目早年的创业阶段和那段默默耕耘的艰辛岁月。

“超低空飞行”的“姥姥文化”

随着咖啡厅时代的过去,《今日说法》节目也渐渐成型。摒弃模拟演绎的想法,摒弃全部统涉的想法,“说法”人有了一个非常朴素的思路:365天,讲述365个法制故事,再请365个专家来告诉百姓该怎么办。这就是《今日说法》节目延续至今的模式。

在“润物细无声”的思路引导下,朴素的平民化意识成为《今日说法》的固有品质。“姥姥文化”是王新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今日说法》做的片子一定要让你的姥姥看懂。所以《今日说法》的制片人在审片的时候经常会跟编导说:“去问你妈,去问你姥姥,她们看懂了吗?”久而久之,“姥姥文化”就成为《今日说法》平民化定位的基础。而这种朴素的平民化意识又被《今日说法》的记者们形象地称为“超低空飞行”。

其实,多数老百姓看电视,并没有太多的想头。在钱蔚看来,“他们心里只有两个原始驱动:好奇心和解惑。”可以说《今日说法》的节目内容和形态非常有效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解惑的愿望。“好奇心方面,我们每天都在播出不同的故事,今天是一个婚姻的,明天是一个经济的,后天是一个欠条要钱打官司的……展示着千姿百态的法律故事。解惑方面,每天专家会那么实在地告诉你,这么做是不对的,以后咱们不能有类似情况,咱们可以这么做,咱们应该这么做……”

这种“超低空飞行”的“姥姥文化”为《今日说法》栏目赢得观众,赢得了市场。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物极必反,钱蔚开始为《今日说法》的固有品质太鲜明而烦恼了,“因为这种太鲜明的品质背后,让我们感觉到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危机,陷入到了一种对编导创作激情的压抑。”在这种情况下,钱蔚也听到了不少反面的声音。比如,专家点评肤浅啦,节目形式单调啦,普法内容不前卫啦等等。

2002年8月份,《今日说法》栏目扩版,节目由原来的15分钟变为20分钟。这时,“说法”人的头脑也的确热了一下,大家想改变节目形式,想发出高层的、宏观的声音。可是,理性的思考还是让“说法”人做出了“只有大舍,才能大得”的抉择——保留原有节目形态不变。

钱蔚以球场精神为我们解释了个中原委:“罗纳尔多和卡恩,一个是攻的极致,一个是守的极致,你认为,他们谁代表了足球运动的真谛?那就是说,在新闻这个战场上,什么样的定位能够代表新闻的真谛?在我们看来,所谓新闻的真谛,其实质就是知情的公开。尽管我们的定位是平实的,但是跟《焦点访谈》的曝光、冲杀相比,跟《经济半小时》的高屋建瓴相比,他们讲的是宏观,我们更着重微观。通过每天一种审案程序和审案方法的公开,把法律这个中国老百姓最需要的武器,点点滴滴地交到他们手上。”

由此,《今日说法》栏目在8月份的扩版中抗拒住了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坚守住了最平民化的定位。栏目新的广告语也应运而生:点滴记录中国法制进程。而栏目LOGO也被定在了“法”字的第一点上。这些都体现了“说法”人朴素的平民化情怀:我们从“法”字的第一点做起,点点滴滴,直到永远。同时“法”的三点水,从古汉语到现在,一直都是公正和正义的象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