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旺季来临

2003-08-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吴荷 我有话说
大家都不泄气

要说今年北京的人可没少连累北京的书。那个春季,作为全国图书主要产地的北京是一座孤岛,就连北京出的书一本本仿佛都成了病书或疑似病书。计算机图书的绝大多数出版者不巧正陷在这个灾区。不过,大病初愈的今天,也有一些令人安慰的事,比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按原计划出足今年要上市的书。也就是说,选题不变,出版品种基本不受影响。相比于营销,编辑工作受SARS侵害要小得多。怵于当时市场的凋零状态,本来安排在4、5月出世的书都进入了“隔离状况”。虽然都在静观事态,但是编辑们一直都在出活。

但是销售时机是不可能追回的。虽然比起随机购买行为更为严重的人文社科类的图书,计算机书的命还要好一些,但毕竟三个月就是全年的四分之一。既然销售时机不可弥补,图书品种又没有压缩,那么明年会不会承担更大的退货和库存风险?那些被耽误的购买力能追回的部分是很可限的,抵御风险还要全方位着手。比如谨慎估计印量,开印量少一些,印得勤一些,争取上架率,缩短上架周期等等。除了这些通用手法以外,大部分出版社还设计了形形色色的促销办法。年码洋近亿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事业部(原文泉公司)就新设置了直销中心,主要想进一步打通学校和图书馆这些集体订户的渠道。人民邮电出版社今年恰逢50周年大庆,他们有一个颇动情的活动口号:“50年不变承诺,相伴成就无限。”同时还别出心裁设计了5个50活动(本报将对此作进一步报道)。电子工业出版社今年的秋季联展摆出了一副新面孔,比如今年不再全国撒网,而是选择重点的二、三百家书店作为重点活动区。计算机图书也不再一哄而上,在书店的专设区域,只突出某一些主力门类,比如搞“编程类计算机图书展”。

新兴的经管类和首次亮相的中小学教辅书也有独立的出场方案。该社将在最近联展上推出首批高中教辅46种。电子社发行经营部的杨建忠主任说,一套销一万册,就是上千万的码洋,所以马虎不得。机械工业出版社细活精做,于7月8日-8月28日专门为五笔字型图书举办主题为“快来进入‘五笔乐园’、尽情享受‘五笔套餐’”的特卖月活动。前一阵陷入困境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也逐步理顺了工作,借着旺季举办“中青IT图书出版工程”启动5周年展卖活动。中国电力出版社很动脑筋,比如侯捷和熊节合译的《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一书,限时抢购,前100名预订者有20%的中奖的概率,抽中的人可获赠该书。《重构》提前一个月开始预订,仅几家网站上就预订了1000多册。

对于8月10日至13日的上海图书交易会和9月份的重庆科技联双新订货会,大家的想法比较一致,就是会会友,交流交流行情,并不指望能拿多少订单。当然,这次久别重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定有许多话好说。

今年大家的危机意识都很强,但信心都还是满满的。各社对完成今年的任务都没什么疑虑,像清华社、电子社等受“SARS”影响相对较小的教材大户自不必说,即使是零售占很大比重的出版社也认为完成任务不成问题。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经营部总经理姚彦兵说:“近年邮电社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强化市场营销,今年已显现出效力。第一季度销售增长势头很猛,4-6月回款也保持正常。”他同时认为SARS的影响会抑制增长速度,抵销一部分增长额。

有个好消息说,上半年我国计算机行业产销两旺,增速达到46.6%。

今年的旺季会不会“早到”

能捕捉商机的人当然是商界的高手。每年的计算机图书销售都是8月底温度开始上升,9月热火最旺,这股热度还一直延绵至10月。那么今年的旺季会出现特情吗?

电子社的杨建忠主任认为今年的旺季会提前,他说今年8月中旬就该进入销售的黄金季节了。

杨主任分析了几条原因:

1、本来该在4、5月间推出的新书,受疫情阻止未能如期上市,这些积压的选题现在一起放出,纷纷上架。再加上每年的8月本来就是新书的多产期,无疑能构成一种繁荣。向来新书对市场的影响就大,如此浩浩荡荡的新兵大部队,单在视觉上就能对读者形成强力冲击。

2、因为相当大比例的主卖计算机图书的书店都开在大学附近,一放假,师生们都回家了,读者源断了,这些书店的销售总是大受影响。今年因为在SARS期间误课较多,所以大部分大学都缩短了暑假,提前开学。这无疑会缩短这些书店的淡季时间。而对于中小学读者来说,暑期都是大买特买的季节。当然,这一点在电脑图书上表现还不如其他门类明显。各书店也很上心,北京图书大厦从7月26日到8月31日还特举办计算机图书走进“电脑新时代”暑期系列活动,由出版社负责联络讲座专家,书店提供场所。

3、原来停办的社会培训班现在又恢复了招生。这部分用书需求只是延期,总量上不会有太多的减少,因为该上计算机培训班的人大多迟早还是要上的。那些培训教材较多的出版社,确实要忙上一阵子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虽然当时的商机都随SARS一起消逝了,但仍有一部分受压抑的购买欲望和求知需要一直储蓄着,等到日子太平了就会如期释放,引起市场的一部分反弹。但总的来说,这个因素对旺季的提前来临意义并不大。

永远的销售 说不尽的打折

“打折”大概是一个消费者最爱听,而商家最心痛的词了。实在卖不动了,真是没办法了,商家才会咬咬牙说:打折吧。这些年的打折情形中,几年前的长沙新书打折风波无疑是让业界印象最深的一次。那一年,四家主要计算机图书出版社还组团前往长沙调查,协商解决办法。本报曾作了整版的专题报道。

今年的打折现象给笔者的印象是,大家都有些放开了。按照惯例,大部分店面走不动的书,出版社一般都是一块二毛钱一公斤送纸厂化浆。出版量较大的出版社一年几百万、几千万码洋的图书化浆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最引起笔者关注的,还是互动出版网上的“爆价书联展”活动。此前的5月13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在互动出版网上推出了“好书任你选”活动,接着大批出版社纷纷跟进,促销花样百出。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前期清华大学的“千金征书评”和后期中国电力的“原版风暴”,前者以现金吸引读者,打破了单本科技图书营销的常规模式。而电力社的网络营销方式则综合应用了“打折、倒计时、有奖评论、抽奖和特价销售”5种手段。特别是由互动出版网组织的“机工、邮电、电力爆价书联展”,数百个品种图书以10元左右的价格起卖,数天内销售一空,主办方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举办第二期活动。列入“爆价”的基本上都是已出现负调拨,店面上走不动的书,出版社把这部分书目(有人称之为报废书单)提供给网站,网站多以一折进货(极少量三折进)。这些书基本上出版于2000-2002年,其中2002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像2002年6月机工版《windows2000 server资源大全》6卷捆绑特价销售,原价740元,打折后100多就拿下了。电力社对这些活动很满意,尤其是O'Reilly的书因为版税、纸张、印刷等因素定价原本就比较高(比如封面一般用4色,它却要用6色),但是精品密集。一部2001年6月出版、曾经重印的《实用C语言编程》原价69元,现在卖35元,500多本库存全部消化掉。

虽然现在互动网已打开了大众频道,但参加爆价书展卖的仍以高端书居多,这是与该网的人流层次相吻合的。另外一方面,高端书内容变化相对较少,即使书中的部分价值随时光流逝了,花很少的钱买下书中剩余的价值也还是很合算的。有些书其实还相当不错,但是半年一年一过,新书量增加了,书店货架有限,销得不快的就得下架退居二线。这也很可惜。

据互动出版网李成刚总经理介绍,现在互动网已在全国成立了12家分站,年底计划开到15家。分站的网站都是由总站统建,各站必须将店里有效图书信息准确地告知总站。近期各分站“站长”们还准备聚集北京“互动”一番。去年它的销售码洋近千万,今年预计会突破1500万。现在的爆价书一个月有30万码销量。在“SARS”期间,互动网将订单转移至天津分站发货,也算是分身术在图书销售方面的一个实例。

最近,搜狐网站也在搞新书打折。页面上一位先生举着个跟人那么大的喇叭,三呼降!降!降!1折2折3折4折!商城图书降价抢购月。读这些硝烟弥漫的口号,直让人觉着呼吸困难。笔者仔细一看,大打其折的主要是社科类,电脑书也打折,但是多数都在8折以上,少量书6折多7折多,以清华社、科学社、北京科海电子社的书为主,石油工业社也有一些。

不过也有一本《平面图像设计最佳培训教程》原价24元,现在只要2块钱,真不可思议。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北京图书大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打折促销活动。虽然都是些旧书,但是因为中青社的图形图像之类的图书封面设计都很耀眼,所以看上去煞是漂亮。折扣相当之低,围观的人也不少。旁边电力社的“原版风暴”,多是今年的新书,8.5折让利,也很能吸引读者。“原版风暴”活动的下一站是上海。他们准备拉上这一套展架、宣传幅、易拉宝,搞个全国性的“巡回演出”。

各社对于在店面打折都相当慎重,只有少数尝试,不会大面积铺开。物流和信誉一直是打折者的心病。首先的担心就是,如果书店将特价书按正价回流出版社,那可是谁也受不了的,所以打折前必须清点各店的库存,甚至要求退回重整,并加盖特价标志。网站因为没有库存算起账来就要方便得多。第二,怕得罪渠道。一部2001年出版的书,虽然基本上卖不动了,但在一些地方可能还有一点读者量。如果把库存部分定期化浆,虽然损失较大,但起码没得罪书店。有人算了一笔经济账,一折出库的书,定价30元所得也不过3元,其利润不足以让人动心。第三,打折会不会把读者惯出毛病?期待打折的心理如果普遍了,就会影响市场风气。还有一点,就是担心打折书多了,会影响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也就是面子上不好看。

近年,许多院校都在升级,专升本,中职升大专。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图书馆的馆藏量也是一项考核升级的指标。学校经费有限,买新书买不了多少,就买降价的,把数目凑上。就算一家图书馆买几本,几百个学校就是就几千册,也能形成较大购买。近年这些特定渠道为销库存帮了不少忙。能少花钱多买书当然是好事,但笔者对其负面作用深感忧虑。图书馆本来经费就少,学子们又正是如饥似渴的求学阶段,作为图书馆,该当珍惜有限的财力,将最好的书挑选给师生们使用,而现在堆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的,却是些过时的旧书,或质量算不上上乘的降价书。另外,个人买了旧书或平庸的书,翻一翻就当废纸卖了,但是图书馆就没这么方便了。一本书从采购到分类编目、入库上架,要花去工作人员很多劳动,而且一旦入了库,就会长期呆在库里占着书架。初衷是想变废为宝,结果却是费财费力,误人子弟。当然,这里的情况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在区域上有时间差,有一些写得不错,只因软件版本升级遭遇淘汰的书,其实在落后地区还是用得着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