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签名本背后的故事

2003-08-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姚小平 我有话说
这是《韬奋文集》的签名本:全书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10月第5次出版,卷一扉页处,写着几个娟秀的字:“淑仪同志 惠存

沈粹缜 79.7.2”。

赠书人沈粹缜(1901-1997)是《韬奋文集》作者、著名报人邹韬奋(1895-1944)的夫人。沈是苏州人,少年时曾学习刺绣,后在南通女工传习所学习、任教。1926年1月沈与邹韬奋结婚后放弃工作,在家相夫教子。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病逝,沈重新参加社会工作。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秘书长。受书人“淑仪”即张淑义(1914-1994)。张淑义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41年奉中共南方局之命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保卫儿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福利会与中华全国保卫儿童委员会的负责人均为宋庆龄。在工作上沈粹缜与张淑义有所联系,也是朋友。不过,沈粹缜送书给张淑义应该还有另一层含义,她们二位的先生邹韬奋和徐永煐,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纽约,曾有过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与友谊。

徐永煐(1902-1968)祖籍江西赣州,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参加共产党。1927年他与施?、冀朝鼎等共同创建了美共中央委员会隶属下的中央中国局,并曾在1933-1936年和1945-1946年10月两度任美共中国局书记。1943年初,徐永煐与张淑义结婚。在美共中国局成立的20多年里,徐永煐与施?、冀朝鼎、章汉夫、唐明照等编辑华侨进步报纸,建立华工组织,举行游行示威,发动群众募捐,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国内的革命斗争,并曾介入古巴与中美洲的革命运动。1946年秋,徐永煐奉周恩来之命返国。解放后曾任英译毛选委员会主任、外交部美澳司司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务。

1933年7月14日,邹韬奋为躲避国民党当局迫害,更为考察世界大势,离沪出国。他先后考察了意、法、德、苏、英等国,采集了许多素材,向国内读者介绍。1935年5月,邹韬奋从伦敦乘船赴美来到纽约,经人介绍见到了时任美共中国局书记的徐永煐。徐永煐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年长他7岁的老表(邹祖籍为江西余江),提供访问和参观的意见,“直接间接地介绍了几个工会和美国共产党的朋友给他。”因这层关系,邹韬奋得以走访一些特殊去处,包括南方城镇的黑人聚居区,还旁听过美共地下支部的秘密会议。从美国南部回到纽约后,他再次找到徐永煐,谈了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1949年7月,徐永煐在《世界知识》撰文,记述了这次会面的情形:“韬奋最后沉着地对我说,他在国内的时候,只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只要求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强盛。他在游历了苏联之后,觉得社会主义很好。到了英国,觉得资本主义有些不妥。到了美国北部纽约等城市参观一些工厂学校,又觉得资本主义还是不错。这时的结论是,只要中国人发奋,好好的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出路;不好好的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没有办法。可是,这次在美国南部看到了露骨的贫困、凶残、压迫以及黑人与白人共产主义者的艰苦工作,坚决奋斗,他才深刻地体认到资本主义的本质……他因此觉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两条路。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获致。而且也必定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走去。谈到这里,韬奋和我讨论了一下如何加入共产党的问题”。

这是一段极其珍贵的史料,因为在邹韬奋生前发表的文字中,从未直接提到过上述思想“转变”。他记述游美经历的《萍踪忆语》一书,也未明示曾接触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的共产党人,而是反复用了诸如“最前进的政党”、“最先进的分子”以及“可敬可爱的朋友”之类“隐语”。其中一段,着重强调“纽约的朋友”——“我在各处游历视察,最不舒服的是认识了若干可敬可爱的朋友之后,不久又要和他们分别,我不久又要和纽约的朋友告别了。”徐永煐的回忆引起了邹韬奋研究者的注意。例如在马仲扬、苏克尘合著的《邹韬奋传记》(重庆出版社1997年出版)和沈谦芳所著的《邹韬奋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两书中,均引用了徐永煐的上述回忆材料。然而,关于徐永煐的身份、经历却语焉不详,或仅以“中共旅美人士”称之。

近年,签名本颇受藏书人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记录下了朋友间的感情,背后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即一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