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探究

2003-08-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党圣元 我有话说
张国庆先生新著《儒、道美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讨论了包括一般美学范畴、古代著名思想家理论家的美学思想、古代特定地域(云南)的文学理论在内的与儒、道美学相关的9个问题。全书仍保持作者一贯的学术研究和写作风格:见解新卓,立论谨严,思考深入,判断审慎,析理透晰,论证扎实。

有的问题,作者前曾论及,这次又作进一步申论。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作者在多部论著中就中国古代美学重要范畴“中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见:在古代美学中,中和之美实际上具有两种理论形态——作为普遍艺术和谐观的中和之美(以《乐记》为代表)和作为特定艺术风格论的中和之美。对此,学术界多有肯定,但也有质疑。在此书中,张国庆对于他为什么要将“中和”之美“一分为二”的种种相关情况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讨论。

古代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以《原道》篇起首。其所原之“道”与《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脉络密切相关,故其“道”究为何道,甚为学界关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学术界曾两次集中讨论,后仍讨论不断。视其为儒家之道,或道家之道,或佛家之道,或《周易》之道的都大有人在,具体说法,纷纷纭纭,莫衷一是。张国庆在此书第六章“《文心雕龙·原道》的精义与内在逻辑”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原道》篇的精义与内在逻辑在于:“以道家之‘道’开篇,以儒家之‘道’终结;以至上、形上、神秘的道家本体之‘道’为‘文’立基立极,以现实的以儒家思想精神为主体的圣人之‘道’作为‘人文’的实际楷范标则,以《周易》作为连接融通道儒或说由道入儒的桥梁”。具体说,《原道》开篇借用老子“道—德”结构,从根本上提升“人文”的地位,为文章、文学高悬起一个统一而浑涵的标准,并为其后“征圣”“宗经”之说建立根据。但“道”最终落实于“人文”中,却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圣人之“道”,而在随后的《征圣》《宗经》二篇中,“道”更进一步落实为刘勰从其宗儒立场出发而从儒家经书中总结出来的、文章文学应当奉为典则的一系列为文法则。然而,如何从道家本体之道向儒家圣人之道过渡呢?《原道》篇选择了在早期儒家著作中与老庄哲学最为接近的《周易》来充当过渡的桥梁,较为圆通地实现了道与儒的对接。笔者相信,只要对《原道》篇研究情况稍有了解的读者都不难看出,上述看法的确是极富新意的。而在书中,作者清晰的思路,细密的分析,充分的论证,又非常有力地支持着其观点。

1994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就古代美学名著《二十四诗品》是否其原署名作者司空图所作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以此为背景,此书第七章“《司空表圣诗集》与《二十四诗品》的关联”经过仔细考察,揭示了司空图《司空表圣诗集》与《二十四诗品》在意象运用、境象营构、思想精神、共用语词、作者生活区域等等方面均存在密切关联。结论是:“两书间的扣合关联,出自两位作者偶然诗缘巧合的可能性很小,而出自同一位诗人手笔的可能性则要大得多”。其考察是细致深入的,其分析也是充分有据的,而其结论却相当的严谨而审慎。正因为这样,此章乃得以其近两万字的篇幅,而先发表于海外著名学术刊物《文化中国》(加拿大)2002年第1期上。

以上二例,略可见全书一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