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色列人拒绝瓦格纳

2003-08-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何满子 我有话说
看电视,频道换来换去都是些武侠斗剑和拖着豚尾的官员们围着拖豚尾的皇帝转悠这类破玩艺,要不就是披头士和酒吧女模样的男女捏着话筒唱扭屁股歌,令人避之惟恐不及。好容易才找到一处演奏管弦乐的,这才放下遥控器来。演奏的曲目是瓦格纳的《派西法尔序曲》。

瓦格纳的作品我接触过的很少,早年的唱片中只藏有他的几曲交响音诗,连大名鼎鼎的他的代表作歌剧《尼拔龙根的指环》也无缘听过;歌剧《派西法尔》的这一序曲也是头回听到。只知道这部歌剧为哲学家尼采所不满,两人还为此吵过一架。尼采对这部歌剧为什么不满也不知道,或知道了已经淡忘,这是五六十年前读什么书偶尔得知而留下来的一点朦胧的记忆。

虽然瓦格纳的乐曲我听得不多,但我喜欢。气势雄伟,刚柔调子的对比强烈。他的音乐语言诉述明朗,哪怕乐感不强的听者也能理解、被吸引而产生共鸣。听着听着,忽然想起了以色列人拒绝瓦格纳的故事。

是上世纪40年代末、二战后以色列立国后不久的事。当时一则外电报道,忘了是哪个欧洲国家的一个管弦乐团在特拉维夫演出,节目里有瓦格纳的作品。一报幕,池子里就发出一片嘘声;乐声响起,听众纷纷起立,大喊大叫,群情激愤地表示抗议,闹得乐团只好停演。这是演奏会上罕见的场面。

以色列人对瓦格纳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感呢?原因是纳粹头子希特勒倾赏并推崇瓦格纳。受尽希特勒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之苦的犹太民族因此不能接受他们的死敌所喜欢的瓦格纳。

诚然,希特勒钟爱瓦格纳的音乐,甚至说过“凡是想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的人必须了解瓦格纳”的话,见于奥托·托里许斯(Otto Tolischus)的《他们要战争》(They Wanted War)。这是希特勒个人的爱好,和瓦格纳本人有什么相干?瓦格纳死于1883年,下距第三帝国的兴起已死了快半个世纪!正如上面曾提到的和瓦格纳争吵过的哲学家尼采一样,人们认为纳粹的暴政和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有瓜葛,尼采死于1900年,也跟纳粹政权毫无关系。这正如憎恨帝国大盗袁世凯当皇帝而迁怒于保皇党的学者康有为一样滑稽,音乐家和哲学家是受了希特勒的牵累。

因为希特勒钟爱瓦格纳,以色列人就拒绝瓦格纳,这是不理智的。颇像我国上世纪所普传的一句话:“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如照此办理,则“凡是敌人”都拥护人人要吃饭,难道我们就该反其道而行之,拒绝吃饭么?

但从另一方面想,以色列人所表现的犹太民族的敌忾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常言道:爱屋及乌。则反面来说,恨希特勒而迁怒于瓦格纳也是人之常情。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汉贼不两立”的同仇敌忾的精神还是可敬的。试想想,发生于上世纪的那起剧院听众群起而抗议、拒绝瓦格纳一事,并无什么人号召,也无人指挥,纯然是群众自发的民族义愤。这种爱憎分明的民族感情只要不发展为沙文主义,也正是一个民族牢记苦难历史的自强自奋精神的动力,毋宁是可贵的。

由此,不能不想到中国人对历史的善忘,吃了那么多“文革”灾难的苦头,至今还对“文革”中的许多东西难割难舍。前不久,广州还在争议样板戏的是非,还有人主张对恶的“宽容”。这这这,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