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时尚和品位的“新启蒙”

2003-08-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日到上海,发现大街小巷广告牌最常出现四个字:“时尚”、“品位”。显而易见,这是为白领阶级而制造出来的名词。我到处询问“时尚”和“品位”所指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都是差不多:顾名思义,时尚当然意味着时髦和流行,而品位的根据就是名牌——从衣服到汽车、手表到皮鞋、红酒到巧克力,都是身上或身外之物。那么,身内或精神上的品位是什么?除了对商品和身体的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时尚”可寻?

既然白领阶级要做社会的精英,我不如也做一次精英,给白领阶级做点“新启蒙”,目的不是灌输知识或学术,而是帮助他们更有文化品位。以下随意列出十项题目,以供有心人参考:

(一)你除了名牌衣服之外,还看过名牌教授的书吗?名牌教授的定义不在于是否在名牌大学,而是真正有思想有见识的教授。如果你看过十本此类的书,就算有文化“时尚”的资格。

(二)你一定喜爱看最近出产的美国电影,但可否把新片子折合成旧片或经典片看?譬如你刚看过《泰坦尼克号》、《哈利·波特》,那么你是否看过黑白版的《泰坦尼克号》(原名叫《一夜难忘》)或更为神怪的默片《大都市》(Fritz Lang导演)?如果你想看《蜘蛛人》,你是否也看过《蜘蛛女人之吻》?原因无他,前者的背后是科技或商品,后者的背后是文学和文化。

(三)你一定喜欢听西方音乐——如流行歌、新时代(New Age),或电子歌曲。那么,听完十首流行曲(一张唱片的时间)之后,可否换听一曲古典音乐?无须花钱买名牌唱片,香港的Naxos公司的廉价货就不错。我先介绍你听听柴可夫斯基(从《天鹅湖》听起)和贝多芬(不要先听第五交响乐,先听第六、第七和第三,最后听第九);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也不错。不喜欢古典,爵士乐也行。

(四)你一定喜欢到欧美各地旅行。每到大都市,是否参观美术馆?如果是旧地重游,参观的次数越多越好,芝加哥的艺术馆(Art Institute)、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佛罗伦萨、马德里、柏林、维也纳、伦敦、圣彼得堡等都市,更是美术胜地。参观后应该购一册你喜欢的画家的画册,回家研读。

(五)你一定喜欢看时尚或消费杂志。那么,你每看三本此类刊物后,可否买一份英文的《纽约客》?如果买不到或不识英文,也可以买广州的文学杂志《书城》代替。你亦可以看看《万象》还有《读书》。

以上五项属于“基本功”,不足为奇。以下五项是“奇招”,你做到任何一项都可以出奇制胜,在“品位”上更上一层楼。

(六)你一定会说“双语”——中文句子中夹杂几个英文单词。那么可否除了用OK,no problem外,在适当场合用几个较抽象的字眼?譬如:在品位(taste)这个名词前面加上另一个字眼authentic;在时尚(vogue或mode)之外加上一个so-phistication;或者故意吓吓你的洋老板,他说“全球化”(globalization),你偏说“国际化”(cosmopolitanism),他说“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mpany),你偏说“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或“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ies)。

(七)你或许已经是上海“新天地”的常客。那么,你知道上海的弄堂建筑的历史吗?还有把弄堂生活写得极为出色的,张爱玲和王安忆?如果你来自香港,更应该看张爱玲的《第一炉香:沉香屑》和《倾城之恋》,王安忆的《香港的情与爱》也不错,但《富萍》更好,因为你从中可以读到上海穷人生活的滋味。

(八)你可能到过日本,或在日本驻华公司工作。那么,千万不要忘记鲁迅,因为40岁以上的日本人都知道鲁迅,他的短篇小说《故乡》选入日本的中学教材。你也应背得几首鲁迅的古体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千夫”指的是谁?不一定是阶级敌人了)。香港的白领人士赶快看《狂人日记》或《阿Q正传》,否则你真会变成白领阿Q了。

(九)你可能有意再得个什么MBA或MPA的学位,上个什么先修班,“自我增值”,当然无可厚非。然而,你可曾考虑到香港的“牛棚书院”去选课?只有在那里你才能读到柏拉图。上海人到不了香港,想自我增值的话,可以偷偷跑到复旦、华东师大等名校旁听。但更省钱的办法是到上海图书馆一楼的期刊阅读室去翻翻当年——任何一年,或对你父母亲有意义的年代——的《申报》。上海的历史在此展露无遗。不懂历史,你不配做上海人。

(十)你如对以上九项提议毫无兴趣,那么,请拿出你自己的“货色”来,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用“时尚”和“品位”充数。

(摘自《都市漫游者·文化观察》,李欧梵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