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些“十年磨一剑”

2003-08-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读俞剑明先生《六得斋随笔》(华夏出版社出版)一书,就像与一见如故的朋友或情人对话,一口气读完,仍感意犹未尽。全书充满睿智,富有哲理;谈古论今,妙趣横生;含义隽永,一语中的,读后让人心灵震撼、心智大开。后来得知《六得斋随笔》是作者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其中的一些文章经过十余年时间才积累而成,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这在时下图书泛滥、出版浮躁的大环境下,实为难得。

由此,笔者想到现在图书市场中,不少图书不仅内容冗长,价格昂贵,而且空洞乏味,书中弥漫着浮躁,读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空空荡荡,没有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似曾相识,不但内容雷同,而且连书名也相似,让你不知真假,难辨真伪,大有抄袭之嫌;二是无病呻吟,山聊海侃,东拼西凑,如同祥林嫂一般絮叨一些陈芝麻烂谷子,恰似鸡肋,读之无用,弃之可惜;三是格调低下,浮嚣华丽,卖弄潇洒,书名往往带有“快感”、“乳房”等字眼,或是传授“某某之术”,以赤裸裸的书名吸引、刺激人们的眼球。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或休闲,更应是一种思考,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这些质量低劣、内容空乏的图书,除了在包装上吸引眼球外,给予读者的往往只是一种“娱乐消费”,极易引导读者走向肤浅、走向浮躁、走向庸俗,最终不仅达不到出书育人的目的,而且还误人子弟。这样的图书不啻是一堆“文化泡沫”,甚至是“文化垃圾”,没有任何阅读的价值。

笔者以为,当前图书出版界存在的这一不良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一些作者和编者只考虑经济效益,一味迎合市场的某些媚俗、浮躁倾向,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哗众取宠。有些为了抢占市场,只求进度、速度,不顾内容、质量,极力缩短创作和出版时间,一本(套)十几万、几十万字的图书,仅用几十天、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就匆匆出笼,仓促出版,结果是半生不熟的半成品,让人无法“消化”。这样的快又有何益可言。

现在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出书的速度与古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一些图书从适应读者阅读周期缩短的需要出发,加快写作、编辑、印刷环节的速度,也是正常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比如非典时期,不少出版社抢抓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出版防非典图书,为的就是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掌握防非典知识。但是,平时的一般图书,则应更多地关注其内容质量,多些“十年磨一剑”的厚重之作,少些“轰动效应”的浮躁之风。毕竟,写书、创作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的作者和编者倾注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毕竟,图书要贴近读者、贴近实际,最重要的是内容,高超的内在质量是吸引读者最主要的动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