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袖手于前”和“疾书于后”

2003-09-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一直 我有话说
眼下许多杂文家或时评作者,写得很多,也写得很快,有人更以“快枪”和“高产”而沾沾自喜或津津乐道。本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之说,这多少体现了勤奋笔耕之作风,未必有什么不好。但杂文(时评)写作毕竟不同于工厂流水线上的计件劳动,不可片面地以“多而快”的标准来衡量。想起李渔有关诗文写作的一句话:“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此言精当地揭示了“疾书”要以“袖手”为前提的道理。

“袖手于前”,说的是落笔之前冷静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酝酿。这里的“袖手”,与其说是一种外在的身体姿势,不如说象征着一种从容而沉潜的写作心态。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脚忙乱。”没有“袖手于前”的“疾书”,常是“意”未至而“笔”先到,难免“手脚忙乱”。问题是有些写手一味求多求快,急吼吼埋头“疾书”,哪里腾得出“袖手”的工夫。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做诗能速不能迟,亦是才人一病……余因有句曰:‘事从知悔方征学,诗到能迟转是才。’”此处的“能迟”,不妨说和“袖手于前”异曲同工,都是意在标举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从容和沉潜之心态。

张炜几年前在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时曾说:“尽管感觉上有无数的东西要写,但还是要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写。时代太快了,那么,就让我慢下来,差不多越慢越好。”记者对这段话青眼有加,干脆把访谈录的标题定为:《“让我慢下来,越慢越好”》。乍一看,这颇有点逆时代潮流而动之嫌。如今普遍推崇速度和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谁要是慢下来,谁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而“越慢越好”更可能被视为自取灭亡或慢性自杀。在发展经济或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慢速和低效固然不可取,但在严肃的精神产品创作过程中,其实存在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在普遍较为急功近利之浮躁时风面前,张炜拈出一个“慢”字,不乏直指时弊的针对性。而在具体写作中,这个“慢”字,也不妨理解为“疾书”之前的“袖手”。

或曰:以批评时弊为己任的杂文,大多有一定的时效性,“袖手”云云,岂不成了民谚说的:“跷脚赶到,市面散场。”也正是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杂文应是一种“疾书”的文体,要像“感应的手足,攻守的神经”那样敏捷,而不必像有的文体那样强调“精工出细活”或“十年磨一剑”。问题是仅有“疾书”是远远不够的。写杂文不必像参加知识竞赛的选手那样,在“抢答”时比谁摁铃快;也不必像中小学学生那样,在课堂上每逢老师提问,就要及时举手准备发言。而事实上,目前杂文界并不乏这样的“抢答选手”和“举手学生”。他们倘能懂一点“袖手在前”的道理,也许反倒有利于更好地“疾书于后”。然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