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00本通选教材直指大学生素质教育

2003-09-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谭彦德 我有话说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主流和趋势,目前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设置,推行学分制改革,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以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造就更多心志健全的复合型人才。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有的学校称之为“全校性通选课”或“公选课”)的内容与学分比例,要求学生选修够一定的学分。这项改革正在推行,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足够的面向素质教育的、适合通识课的高质量的教材。

今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的第一批,共8本。这套系列教材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包括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全国16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到目前为止,这是国内通识类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者阵容最强的一套教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出任这套教材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任执行主编。教材编审委员会的成员还包括吉林大学校长刘中树、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等。

据介绍,北大出版社总共将出100本系列教材,年内将出齐42本(作者已经签约)。出版这么大规模的系列教材无疑是需要魄力的。对此,北大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负责人张凤珠说:“我们经常在市场上跑,感觉到市场对此有很大的需要。现在的大学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本科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专业化了,基础性、人文性正在加强。大人文的概念正在被人们接受。必修课少了,选修课多了。另外,很多读者想听到一些大师、学者的课,现在我们精选了名校名牌课程编出来,是很受欢迎的。另外终身学习也被更多的人实践着,很多知识分子和普通人都想再补一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编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认为这套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大体上有一个体系,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二是作者都是全国高水平的学者,总体上质量比较高。三是作者都是开过自己编写教材课程的老师,有教学实践经验。编委会物色作者时很看重这一点。温儒敏教授甚至亲自去一些学校听课,选定作者,这些选题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来的。据了解,徐葆耕教授自己就在清华开西方文学选修课,坚持开了20年,在清华有很高声誉。

编审委员会把编写这套教材的目标定得很明确,即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通识课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便于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系列教材中的每一本都是根据通识课的课时和授课对象的特点,设计为15讲,正好讲一个学期,书名一律冠以“十五讲”,有意形成一种系列出版物鲜明的特色,一种图书品牌。

张凤珠告诉记者,第一批的8本现在销得非常好,基本已经卖完,有的如《唐诗宋词十五讲》已经在重印。她还透露,这套教材的出版代表着北大出版社的一个走向,今后还会适应教育改革,重点抓一批教材和适合普通读者的书,力求学术性和普及性并重。至于100本这个数字,她说这只是一个象征,如果市场有需求,出版社将继续出,而不拘泥于数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