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主持人出书我行我素

2003-09-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鲍晓倩 我有话说
1996年,赵忠祥的《岁月随想》拉开了主持人出书热的帷幕,此后杨澜、宋世雄、程前等人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随笔、自传,倪萍的《日子》更形成了全国热销之势。在2000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以20万册订数排在文艺类图书订货排行榜的第一名,敬一丹的《一丹随笔》也以3万册步上排行榜,令旁人眼热。2001年崔永元的《不过如此》以发行量104万册收山,将主持人出书热推向另一波峰。此后,虽然有媒体断言“名人出书”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但2002年7月,文清又送给人们《让心灵打个盹》。自有主持人出书以来,没少挨各种吹捧嘲骂,但今日却仍旧我行我素,热度不减。

主持人出书频遭非议

2000年春节期间,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正当发行上市之时,他说了一句极有意思的话,“名人出书已经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时候,我倒出来溜达了。”这里不妨把主持人出书引发的批评讽刺概而言之:

非议一:名人效应,做足噱头

各大活跃在荧屏上的主持人出书,这本身就不仅仅是书业新闻更是娱乐新闻。每每有主持人出书,一时之间,各大媒体无不争相爆炒。

出版社本身为了扩大书的影响力,也费尽心思,下足气力。《痛并快乐着》发行时,出版方不单找来了主持人崔永元助阵,还请来了著名作家刘恒、余华。此外,“签名售书”到了主持人这里,有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一时间,购书者众,出书人也有了借名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非议二:细说情爱,赚取钞票

主持人出书大都细说成名经历,对爱情婚姻家庭也不无涉及。这样袒露个人生活招徕读者的做法,被一些批评家认为“实在不美气”。

更惹来骂名的实际上是主持人因出书而获得的大笔进帐。2000年9月《财经时报》为主持人出书算了一笔帐。按作者拿8-10%的版税估算,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发行105万册,每册售价19元,倪萍的《日子》发行100万册,每册售价22元,二人收入当以百万计。单册图书有如此高的收入,是一般作家无法企及的,而主持人们大笔一挥,钞票就轻松入囊,难怪叫人眼热。

非议三:越俎代庖,假充风雅

主持人本该在荧屏上尽心尽力做好主持工作,现在一窝蜂地出起书来,虽然说不至于抢了文人的饭碗,却叫很多“风雅”的人们所不喜。因此有了如是不无酸意的话,“出书不是坏事,坏就坏在假冒斯文”。

更有些批评直指作者的写作水平,倪萍因为把“宁馨”当“宁静温馨”之意的形容词用没少挨刺儿。2000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摘错挑刺的《匡谬正误———赵忠祥〈岁月随想〉点校》,书中历数《岁月随想》遣词造句之误,其中有两位“较真儿”的中学教师认为,既然作者在群众中有着广泛影响力,书中之错会对广大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一般人出书往往会赢得欣羡尊敬,而主持人出书为何会遭来非议呢?这恐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书”的认知有关。古人爱惜“纸字”,更“重士轻商”,“书”与“文人”在传统意识中密切相联,而“文人”讲求“清高”,不为金钱所动。主持人不仅藉名气以非文人身份介入文人领域,还要赚上大笔外快,自然会让一些人愤愤不平。

主持人在名利双收的同时,承受更多的品头论足,不可避免。事实上,无论人们如何非议,主持人的书在销量上从来没有吃过亏,一些苛评、作者和媒体之间的口水仗反而为书造成了更大的轰动效应。

主持人的书为何能一出再出?

说到主持人出书,不能不提的人物是金丽红。她有一句话耐人寻味:“有的名人具备出书的实力,找好角度,可以挖掘出潜在的畅销因素;但有些名人不具备这些因素,无论如何宣传也不能够畅销。”各大主持人的书在名人出书中是数量最多、经济收益最好的。出版社为何如此看好主持人,而读者又为何对主持人如此买帐呢?其深层原因,不外乎三:

原因一:名流文化招徕读者

当前的报纸、杂志、电视、商品、消费、饮食起居乃至社会架构充斥着名人现象。

名人代表着艰辛的奋斗,也代表着辉煌与梦想,由此我们不难明白名人出书的社会需求。而这种需求为图书出版提供了“借势”与“造势”的基础,或者说这种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势”,一种动因,出版界只是因势利导罢了。出版商们为利益驱动大力参与甚至炒作,所获甚丰;而市井百姓争先恐后,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饭后茶余,街谈巷议,平添了说长道短的话题;名人们也借机深入人心。总之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这就是名流文化才能造就的“三赢”局面。

原因二:特定群体后的特别故事

赵忠祥在分析自己的书畅销原因时说道:“很多轰动事件的背后可能藏着观众不熟悉的细节,在又熟悉又不熟悉的情况下,它的内容就会对读者产生吸引力。”主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屏幕上“指点江山”,携带着神秘的光环,现在他们的“激扬文字”或多或少地揭开一些荧屏背后的故事,单是内容已经构成了吸引力。

而主持人出书往往真实坦率地展示自我的成名经历和心路历程,各种文风与其荧屏上的个人魅力相得益彰。赵忠祥的“岁月”系列深情回忆其丰富的经历;白岩松的书一如其人,看上去饱经忧患、痛心疾首,深刻细致地反思社会人生,骨子里却激情洋溢、充斥着浪漫情怀;崔永元的《不过如此》读来可乐,但乐过之后能体味出作者的沉重感,契合着他的冷幽默主持风格。客观地说,这些书比起那些浮躁的“快餐文化”作品更具有可读性,也更能够唤起读者的认同感。

原因三:比一般名人更广泛的受众

演艺明星的追捧者往往是年轻人,体育明星的关注者大都是相关体育项目的爱好者,而主持人定期在电视上露面,与老百姓“抬头不见低头见”,看电视的观众也是一家大小,基本不分年龄层次。因而,电视主持人虽说在名气和影响力上不一定比得过一些大腕明星,但出起书来,读者群落却比任何名人都广泛。

这一点,在签名售书活动中,就可以瞧出端倪。排队购书的读者往往囊括了各个年龄层次,从七旬老者到十几岁的小丫头,而主力军则是最具购买力在家庭中起支柱作用的中青年阶层。

还看今朝主持人出书

客观地说,今天的主持人出书与从前相比,在本质上并无太大改变,依旧是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爱情家庭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孙小梅要“向14年来长期支持央视‘电视你我他’栏目的观众,讲述一个真实的青春故事”。并表示不愿意揭开自己婚姻不顺利的伤疤,认为个人的情感应该是一块纯私人化的“禁地”,不应当作“卖”点。陈鲁豫则在新书中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自己的成长道路,并对感情婚姻问题丝毫不避讳:用咖啡锁住老公的心,和初恋情人再次走入婚姻的殿堂……而她之所以不怕个人生活曝光,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无论工作、事业包括情感都特单纯,根本谈不上是隐私。

尽管各人文风不同,经历各异,但走到今天的主持人写作已经陷入僵局,进入了一种雷同的模式之中。《美丽心情》责编时海玲透露,当时她找孙小梅约稿就是要让她写三方面内容,荧屏、爱情、家庭,因为这是名人出书的惯例。这一模式曾经为主持人出书带来过辉煌的成功,但这个模式是否就一直走下去了,又是否能一直走下去呢?

对于名人出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王绯的见解十分尖锐:“名人出书热,是商家(出版社)和媒体还有作者谋划出来的。它并不是大众消费,而完全是商家的操纵。”话说得令主持人出书热中的各位或许感到阵阵凉意。其实,名人出书,和非名人一样,关键还得书好。多则多矣,热则热矣,10年后再看,怎么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