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面对奇迹

2003-09-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苏童 我有话说
前些天在上海一家版面众多的报纸上看见了一篇谈论少年写作现象的专栏文章,撰文的是上海一家大学里对外汉语系的老师。文章的观点并非新奇,无非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似乎一出生就能写作,学院的老师对此颇感诧异,并对天才们创造出的阅读群体表示谨慎和担忧。想必在一些人看来,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的观念当中,背离了正常的路线。

正巧手头拿到这一本十六岁女孩写的小说,题名为《希望之石》。如果说在此之前,我对于众人评说的少年写作并不关注,不能置评的话,那么现在我也至少能说上只字片语了。看到小说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必然是惊奇,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在作者这样的年纪的时候,是否也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相互比较的结果,不言而喻。除了表达,同样值得称道的是叙事结构的把握能力,把现在和过去,把现实和想象,巧妙而紧密地结合起来。正因为我没有把作者李伟涵当作报章上所讲的那些神童来看待,所以才会这样给予评价。不可否认小说有很多稚嫩之处,但更加吸引我注意的是那些相较年长的作者不具备或者已经丧失的东西,年少梦幻和想象的成分,使得小说变得异样的瑰丽。这是瑕不掩瑜的事情。

从小说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回归情绪的流露。日文的原文书是回归的契机和叙事道具。在“故事中的故事”里,存在着前人居住的影子,但是对于我们漂浮不定的难以再现的影子。作者用她的方法,拾起已经成为碎片的过往,缝补缀合,这是一种很好的小说创造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的并不仅仅是那些神奇的力量,更能触摸到前人的脉搏,对自己的来处有所别样的认识,也看见自己的归宿。

所以年轻作者呈现给我们的,至少不只是所谓“发育的声音”,毕竟文字是属于所有人的,而非一些人的专利。不必过分在意作者的年龄,我想我看到的,仅仅是和文字有关的梦想和希望,一段段文字的奇迹。(《希望之石》,四川少儿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