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佩列文解读《转型时期的辩证法》

2003-09-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经历了5年的沉寂之后,俄罗斯当代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维克托·佩列文9月初推出了其新作——长篇小说《DПП(NN)》,亦即Dиалектика Переходного Периода (Из Nиоткуда в Nикуда)的缩写,可试译为《转型时期的辩证法(从无处可来到无处可去)》。该书由莫斯科“艾克斯摩”出版社出版,首印数达到15万册。

据悉,对亚洲文化情有独钟的佩列文在创作《DПП(NN)》期间曾在尼泊尔和不丹境内旅游,试图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之中能够自我发现,从而净化肉体和灵魂。也许,正是此次宗教之旅赋予了佩列文无限的创作灵感,在新作中,这位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锐代表以纯熟的写作手法刻画出各色人物,展现了一幅光怪陆离的社会图景。在接受俄罗斯《生意人》报采访时佩列文称他的新作着眼于“人类智慧”的主题,讲述一无所有的人类如何创造出虚幻的世界。作家独辟蹊径地把俄罗斯的历史比作一部时尚史。他只是在记录时尚如何变化,当今的主人公选择了什么样的行头。姑且不论这部小说的题目和内容如何“后现代”,仅其封面就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佩列文把俄罗斯绘画史上的两部著名作品进行了拼贴——弗鲁别利笔下的《恶魔》拥抱着谢罗夫《姑娘与桃》中身着粉色布衫的少女。

维克托·佩列文1962年出生,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此前他已经出版过《恰巴耶夫与虚空》(Чапаев и Пустота)、《“百事”一代》(Generation П)等4部长篇小说,《黄箭》(Желтая стрела)等4部中篇小说以及数本短篇小说集,其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发行,他也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佩列文与读者的交流仅限于在网络上进行,读者不了解他的模样、创作计划和行踪。目前,虽然有关佩列文的“神话”已经逐渐消退,但他仍然是一位神秘的公众人物——极少接受媒体采访,许多时间都在国外度过。尽管如此,佩列文的每部作品几乎总会引起俄罗斯文学评论界和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对他的评价也颇为不同。有评论家指出,佩列文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包容性特征,巧妙地融合了诸多看似不可融合的因素,譬如精英性和大众性,现代性和传统性,现实性和虚幻性等;在其作品当中时间的倒错和空间的混杂不但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反而能增强其审美感受。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在佩列文的创作中虚张声势的成分多,真正的文学性少。佩列文的前部长篇小说《百事一代》就曾被某些评论者认为是其作品中最糟糕的一部,可该书却在德国入选20世纪世界千部重要作品百科全书。

有人戏言,在俄罗斯,佩列文的作品甚至连那些除了电话本之外不读任何书籍的人都喜欢。虽然此种说法不乏夸张和幽默的色彩,但在某种程度上却真实地反映了佩列文的流行程度:在莫斯科的地铁等交通工具上,的确常常可见手捧佩列文大作读得津津有味的各色乘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