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0大职场趋势

2003-09-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小时候常被师长们问,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上班之后则常问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怎样规划?问题越问越细,答案也越来越难寻。年龄越来越大,儿时的梦想不得不妥协,逐渐被现实的就业所代替。

好了,不用苦恼,你我都还有选择的机会。中高级人才流动有10大趋势,这是《竞争力》与十多家猎头公司和十几位猎头顾问和人力资源经理反复讨论的结果。

你想成为中高级人才吗?过来看看什么趋势适合你。你已经是中高级人才了吗?不妨也来看看,自己是否顺势而行,考虑一下如何更上层楼。

资历重于资格:

社会学历普遍的升高,使企业把考察候选人的重点放在职业资历上,一些与职业相关的证书成为不错的敲门砖,而文凭的作用则逐渐弱化。注册会计师、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金融策划师、以及众多的计算机认证,任何一个都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猎头顾问提醒,企业非常看重候选人在大公司的工作经历,而且在意你是否有资历上的空白。企业一般会断定,在这段空白期间,你的知识是没有与社会同步,处于残缺状态。

人才全球流动:

不要把就业市场局限在一个地区,面对全球,中国也是局部市场。一家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公司里,同在一间办公室,香港员工的年薪是同级别内地员工的5倍。你别不服气,也许你的能力更强,但他面对的是全球就业市场,而你只是内地市场,你们的差别是国际人才价格与中国内地人才价格的差别。现在知道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了吧?人才价格低廉。

二八原则日显:

算算你手下的人,再看看你上面的人,比例是80:20吗?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是行业中能够支配80%资源的20%的高端人才;如果不是,那你要努力了。来自猎头的判断,高级人才都缺,初级人才都多。这表明,行业的二八原则正在越来越明显。如果你是倒数的20%,你将面临出局的危险。

职业周期交替:

不要以为还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热门冷门职业,现在只有冷的热门职业和热的冷门职业。在互联网行业,快速的增长带来最大的风险,职业经验在一年之内就变得一文不值;而在媒体,曾经无所事事的汽车记者,突然变得热门。千万不要指望能够找到一劳永逸的职业,当行业形式不妙的时候,试着跳跳槽,利用相关的职业把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衔接起来。跳槽是杆,过去的资历是踏板,跳早了跳晚了,都可能过不去,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短期弹性就业:

工作累了吗?不妨让自己的节奏变化一下,做个高级临时工。当你在一个行当里面呆得足够久,你的能力可以超过职业,已经不需要职位来体现。猎头顾问说,目前高级人才弹性就业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为国外公司设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做研发工作;二是生产、销售方面的工程师;三是高级翻译和精通某一领域的顾问人才。你可以先工作半年,然后辞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而且从薪酬看,短期雇员收入比正式人员收入高20%—30%。

成长阶段决定:

企业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人才也是如此。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陈永正去了微软,他肯定不会选择一家年营业额1亿元的中国企业。因为他的价值只有在同等量级的企业中才会得到最佳体现。人才价值与企业成长同步,企业自身处于某个阶段的时候,就会给相应的人才开出高价。中国企业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靠机会,第二阶段是一招鲜,第三阶段是综合实力阶段。想想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

寻找增值环节:

产业总是一条价值链。比如制造业,计划市场下,利润点是制造,自由市场下,利润点是研发和营销。现在,如果你选择研发和营销,行业的发展自然就把你托起来。很多企业的制造副总和营销副总的不同年薪就是实证。这是个人主动选择的最大难度,行业规律很难违背。

复合化精尖化:

尽管企业越来越注重资历和实际经验,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智慧。只有从实践中总结出真知,并化为自己的一种特殊能力,这种能力分为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才能成为智慧型人才。这种人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要么成为复合型人才,要么成为某个领域的专才,同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这需要对自己的很好把握。如果你各方面能力均衡,最好不要努力做精尖人才,因为均衡的能力不利于某个专业特长的发挥。

T型人才最俏: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出版新书《工作鸡汤II——纵横21世纪职场的成功秘诀》,提出“木屐型人”的观点。日式木屐鞋底有根木柱,呈T型。他认为,要在数字科技时代生存,除了必须具备一项专长外,还必须增加另一项专业知识,才能有足够的支架悠游于未来社会。“成为木屐型人最重要的意义是,纵然不同的专业领域,表面看来独立无关,但这些知识有一天会在某处连接,产生加乘效果。”还记得儿时的爱好吗?工作之余,不妨拿来温习温习。因为人才就要与众不同,多一点技能就多一片天空。

再学习再就业:

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增值,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提升自己的涵养和自身价值,包括培训和常规学习。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在提到新型人才时,提到要有专业化的系统学习时间,干三年学一年。但你一定要记住,这种学习绝对不是一劳永逸。而且不要把职业培训和教育混为一谈。教育是基础,是全方位提升你的素质,是通用的知识;而培训则会把你在职业的道路上越拖越深,渐渐失去再次选择的机会。

大前研一对现代职场工作者有一个忠告:“除了成为数学天才是不可能的任务外,不论任何年龄,只要5年都能学有所成。”你若不信,就大声告诉自己:“我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