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喜忧参半看评奖

2003-09-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王洪波 我有话说
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结果日前揭晓。本届共评出获奖作品:科普图书55种,报刊科普文章67篇,广播电视科普节目50种。图书部分,《贾祖璋全集》(福建科技出版社)获荣誉奖;“解读生命丛书”(北京教育出版社)、“院士数学讲座专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等3种(套)图书获一等奖;“21世纪高科技知识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等8种(套)图书获二等奖;“21世纪前沿科学技术普及丛书”(珠海出版社)等30种(套)图书获三等奖;《昆虫记》等13种(套)图书获提名奖。

作为我国科普工作最高级别的奖励活动,此次评奖既是对广大科普工作者的极大肯定和激励,也是对科普工作比较全面的一次检阅。从检阅的结果来看,两年来科普出版成果丰硕,令人欢喜;但评奖也真实地反映出国内科普创作和出版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也令我们忧虑。

本次获奖的55种图书来自51家出版社,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技社、少儿社、教育社、文艺社、大学社、社科社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出版社,分布范围很广,表明有很多出版者对科普都非常热心。翻阅获奖作者名单,可以看到很多一流科学家的名字,像吴新智院士、张景中院士、潘家铮院士、洪涛院士等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科普创作队伍对于提高科普的整体水准及其示范意义都是巨大的。获奖图书中,有10余种(套)是关于环保的或涉及这一主题,说明随着国民素质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环保,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一切,都是让人非常高兴的趋势。

评奖反映出我国科普创作和出版领域的不足则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普界的原创力量非常薄弱。获奖图书除了7种(套)翻译图书外,其余作品中编著作品占到32种(套),原创作品仅占16种(套)。并不是说编著的方式就不能产生精品,但确实原创作品更令我们期待。从根本上来说,科普创作和写小说、绘画、作曲、写学术论文一样,都应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行为,如果没有作者独特创造力的“喷发”,何以吸引读者?

二是面向成年读者的科普书比较缺乏。粗略统计,获奖图书中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内容则以知识性科普居多。青少年读者当然是科普的重要目标群体之一,但是,亲近科学绝不应该是中小学生的专利。其实,孩子们总是受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大人”对科学很隔膜、科学精神匮乏的社会能够熏陶出热爱科学的下一代。

三是对科普概念的理解尚存在混乱,科普理念仍需调整和更新。在此次的获奖作品中,包括了科幻小说、实用技术普及、健康知识、面向农民朋友的技术推广等各类图书,归类上有些混乱。笔者的理解,科幻更应归入文学的行列,技术推广则是单独的一类图书,健康知识普及图书应是数量巨大的生活图书的一个门类,一股脑儿并入科普中参评,可比性是很可怀疑的,并且评出的图书也难有足够的代表性。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科普理念是“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对科普比较好的表述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介绍科学方法”,以此来看,当前科普界在理念上显得多少有些落后。

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科普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展望未来,依然任重道远。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活动告诉我们,科普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扎扎实实的努力,这次评奖,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